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坚持以城融乡 推进城乡一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本明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一基本判断及其战略决策,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清河地处淮安市主城区,农村区域主要位于城市东部,近年来坚持以城融乡,促进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农村变城市,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和谐一体的进程。
  
  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进一步加快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村各种要素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效能最大限度发挥。面对当前急剧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需求明显减弱的特定背景下,在省委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决策部署,出台了十个方面政策措施的宏观环境下。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确保经济增长已成为新阶段改革发展政策的首要选择。目前我国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概在0.72,农村为0.85,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块钱收入,城市人花掉0.72元,农村人花掉0.85元,而13亿人口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我们清河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农村的消费需求无疑就成为本区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政府投资的带动和引导,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向相对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等领域,有利于充分激发农村投资潜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拓展农村市场空间,进而拉动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增长,有效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坚持生态产业文化建设互动并进、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在农村区域启动了新城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坚持富民优先,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富民举措,不断提升新区群众工资性、资产性和保障性收入,新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切实增强新区承载力和竞争力,成功引进实施了明旺乳业、红星美凯龙、百隆色纺、淮通物流、汽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支撑和拉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清河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2008年以来,新区完成投资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产生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10.97%,新区群众与市区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已由建设前的0.2:1提升为现在的0.5:1。目前,新区交通网络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配套、现代气息浓厚,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休闲之都已具规模。
  
  二、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途径。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突出表现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广大农民的需求,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正是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关键。在清河新区建设中。我们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新城新园新产业的发展定位,邀请一流的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城区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完成了“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修复,建成白鹭湖休闲商务生态公园、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形成便捷完善的交通网络、风景宜人的自然生态和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出台了“四免”培训、以工代赈等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创新举措,完善了以“土地换社保”为主的征地补偿各项政策,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兴建师院附小新区实验学校、九年制义务学校,引导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延伸,兴建新区农民公园、文化馆、图书馆、运动中心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新区计生“世代服务”中心,实施新区商务行政服务大楼、新区教育卫生文化社区、农民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新区公共服务水平,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一系列影响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难点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有效推动了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为清河这一段时期科学跨越发展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出路。以城融乡、城乡一体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30年前在农村开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被认为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主体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生产效率较低,投入产出比不高,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有利于不断拓展发展视野,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使农村生产关系更好地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鼓励农民改革创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充分激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加强社会化服务,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经济合作组织,做实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大胆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农地使用权抵押等推动土地资本化的有效形式,逐步增加农民的家庭资产,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2008年8月份,我们在富强村启动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计划通过两年时间在全区改革到位,不断探索建立符合主城区实际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新模式,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100万元,实现资产超亿元、收入超千万村的突破。全面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进一步提升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举措。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大计在发展,发展第一要素在人。培养造就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小农意识浓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程度慢,特别是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有利于放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向农村渗透融合,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在新城区建设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农村社区设立道德评议窗,组织道德评议会,扎实开展文明户、组、村创建评比活动,培育健康、科学、文明生活风尚;利用新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社区新市民学校等平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广泛开展“三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广大新区群众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大大改观,正逐步实现南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把它作为重大战略加以深入研究、用心把握、纵深推进,抓住最关键、最紧迫、最要害的突出问题,出台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在坚持以城融乡、推进城乡一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以超越以往的主动姿态投入其中,努力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争取有新的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尤 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