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引领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国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远景。近年来,我们金坛市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晶,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推动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一、正视问题找不足,突出重点,创造新成效。近年来,一方面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粗放、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任务仍然繁重,等等。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物质基础,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内容,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有效抓手,突出重点,狠抓推进,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效。
  一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集约发展,通过布局调整和政策引导,努力做强以新型工业为核心的工业集中区、以城南新区和中心镇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农业科技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联动发展,注重依托大工业、大项目发展配套产业,注重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注重农业多重功能的拓展。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不断增加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
  二是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加快联网供水、农桥改造、第二轮农村公路、村级公交网络覆盖、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推动卫生、文化、健身等公益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区域联网、区域共建、区域共享,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组织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环境优美镇、卫生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加快优化人居环境。
  三是突出农民持续增收。依托和放大纺织服装、建筑等优秀劳务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吸纳水平,进一步完善创业平台,加快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返乡创业来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深入推进三大合作改革,按照农民专业合作抓提升、土地股份合作抓推广、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抓完善的要求,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资产性收入。
  四是大力推进民生改善。巩固提高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抓好农村文体设施和阵地建设,构筑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系。突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为民办实事工程制度化,每年办成一批惠及城乡居民的实事,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五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的帮扶责任和村级自我发展意识,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发挥各村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通过开展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增加村级资源性收入;通过建造标准厂房和三产用房,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增加村级资产性收入:通过规范各项集体资产管理和服务,增加村级资本性收入。
  二、比照先进找差距,培育特色,增创新优势。在解放思想中选准缩小差距的切入点,是我市追赶先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市在规模高效农业、村企结对、村庄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苏南发达地区、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反映区域特色、能真正叫得响的新农村建设成果还不多;已取得的成果,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的文章做得还不深。因此,面对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进一步做优特色、提升特色、放大特色、营造特色,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新优势。
  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特色。既注重扩面增量,坚持“年均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1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万亩,高效农业规模每年扩大4%以上”的目标不动摇:又注重形成区域规模,加快提升东部平原西部丘陵花木产业区、南部水产食用菌产业区、西部丘陵生态农业区、中部圩区优质粮油产业区、城郊设施农业产业区等五大特色板块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在塑造先进典型中提升特色。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小康示范村。集中连片打造一批农村环境形象村、特色镇。发展壮大一批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高起点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着力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品牌、著名商标,力争在常州、全省乃至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
  在推进村企结对共建中放大特色。在已有116家企业与75个村进行结对共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600多家规模企业与157个村进行“一村一企”、“一村多企”和“一企多村”共建,形成面上规模效应。注重研究制定鼓励型、扶持型政策,在税收、收费、信贷、用地、资本经营和财政扶持等方面对结对企业予以支持。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营造特色。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有序开发山水资源,精心打造奥金鳄鱼乐园、儒林水城、城南湿地公园、盛天农业生态观光园、江南孔雀园等景点,加快推进宝盛园、紫云湖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发苏皖一大会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挖掘道教文化、“三星遗址”和“董永传说”等古迹遗踪,着力打造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森林(湖泊)生态型等乡村旅游精品。
  三、勇于变革求突破,创新机制,增强新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因素。也是解放思想的最大成果体现。新农村建设既要对原有好的机制进行发挥和完善,又要对原有的某些方面加以突破和创新。当前,亟待在机制完善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进行有益尝试。
  在完善机制方面,一是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强化市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指挥、协调作用,完善目标管理,加强督查考核,整合各部门资源,调动富裕农民、在外能人以及工商企业、社会经济组织等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完善新农民的培育机制。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要求,广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努力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三是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不断加大本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捆绑使用涉农项目资金。注重以环境引资本、以资源换资本,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重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在机制创新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在确保政府对土地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制度,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且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农民自愿以土地换股份、换社保、换就业,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办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向“三农”的力度,逐步提高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比例,加快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为补充、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创新,按照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要求,在城区和镇区周边推行多层、小高层农民住宅小区建设,逐步取消“一户一宅”配置宅基地;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补偿和复垦机制,建立健全村庄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取得的土地复垦指标流转、集中使用等机制,保障农村宅基地依法、合理、规范流转。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常委)
  责任编辑 丁和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