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运河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 杰

  流经江苏的大运河横贯大江南北,穿越8个市,悠悠流淌2000多年,形成了丰厚的运河文化。早在公元前486年,吴国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了最早的航段――邗沟,距今约2500年。运河江苏段总长达690公里,约占总长的五分之二,据粗略统计,沿运河八市因运河创造的GDP总量,相当于京沪铁路4-5倍、高速公路的7-8倍。虽然,运河在江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水的自身保护,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已成为运河水环境恶化并危及运河水文化问题的焦点。
  一是水多:即洪水问题。长期以来,对运河水安全的忽视,已成为制约运河周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据调查,江苏运河沿线的宿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八个城市防洪安全标准平均仅为二十年一遇,某些城市的某些地区仅为五年一遇。远远落后于现代大工业发展和江苏全面达小康的标准要求。
  二是水少:从自然条件看,江苏苏北丘陵山区多,地势南低北高,因而水少的问题在苏北显得尤为突出。中运河、里运河的开通,为苏北大地输送了汩汩清泉,但同时人为浪费水、破坏水资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农业上的大水漫灌,工业的无节制用水,生活用水的无计划,都加重了运河之水的负担。长期以来,几乎年年有干旱,运用水利工程实施江水北调,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每年平均从长江翻水接济苏北就达30亿立方,现已累计翻水1000亿立方,如按一立方水成本价是1元钱人民币计算,就是1000个亿付之流水啊!所以,我们的运河流淌的不仅是水,实际上也是流淌着经济的血液,付出着经济的成本。
  三是水脏:水脏是整个运河最难以解决、也是对水环境、水文化影响最大的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航运污染、生活污染、码头污染、旅游污染都集中反映在运河的水体上。水污染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运河水体上形成最典型的综合性表现,而江苏运河水污染带十分典型地集中表现了中国水污染问题的基本特征。
  四是水浑:主要是指运河带因周边水土流失而引起的运河水体浑浊和河道淤积。引起运河带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潮汛的风暴、雨洪等自然灾害以外,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如运河周边过多的造船业、码头等对运河漫滩堤坝的侵害和对水土植被的破坏;交通航运满负荷、超负荷形成的水浪对堤岸冲击后的回落,都使运河两岸泥沙俱下,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淤积。
  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不仅对水体的正常运行产生了破坏,也造成了运河周边环境的恶化。而运河水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导致运河水所承载的文化的破坏。
  如何解决运河水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在利用中保护,在开发中修复”的办法,以保护水环境为出发点,标本兼治,达到开发、修复运河文化遗产的目的。并通过这个核心理念的实现,达到改善运河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文化的目标。
  
  一、运河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要实施“在利用中保护,在开发中修复”的办法,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即要做到以运河水资源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水质好坏、资源多寡是运河生态环境、文化景观优劣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通过运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对运河进行有效保护、科学管理。
  合理规划。就水利而言,要把防洪工程与文化工程相结合,把治水工程与航运工程相结合,把水土保持与旅游功能相结合,在规划中将水安全、水航运、水景观三者协调起来。
  科学核定承载能力。让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人文文化合理分享运河水土资源。
  创造“节水运河”。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运河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相适应的运河文化体系、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科学治污与文化治污相结合
  
  首先是科学治污,即对运河水质进行科学监测,做到运河排污口有效监督管理,合理安排各污染源的排放量。通过引江调水冲污,以及水源地排污口闸的控污、截污,对水质进行修复。对交通船只油、污进行控制。通过对机油、柴油对水的污染进行技术监测和船只下水合格率的把关,把污染体控制在源头。同时,对船民进行制度制约及必要的环境卫生教育,还可适当采取奖励激励措施,促使船民对船只进行环保改装,进一步制约污染。
  其次是文化治污,即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把着力点放在宣传教育上,促使人们改变不良文化习性。把制度的约束行为与人文习惯的自觉行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互动。另外,通过合理收取排污费,运用经济杠杆达到“谁污染谁交费、谁污染谁重罚、谁污染谁关闭”的效果。
  
  三、他律节水和自律节水相结合
  
  运河的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文化,也是现代的文化,不仅是物质的文化,也是非物质的文化。因此,提倡“节水运河”,打“节水运河”牌,对于流淌千年的“文化运河”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现阶段,“节水运河”的实践,主要是走他律节水和自律节水的途径。
  他律节水,是通过社会制度、政策对人为浪费水的行为进行社会规划和约束,同时通过大力宣传,提倡规范的、文明的社会节水行为。自律节水,是将个人的行为在他律行为的引导下演化为群体的文明行为。即在社会大环境下,使每个人逐渐养成节水的文化素养和文明习惯,从“约束――自觉――文化”三个层次,展现双律节水的互动作用。
  “双律节水”的实施与“节水运河”的实践,不仅对整治运河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对整个节水型社会的形成也将十分有益。
  
  四、调整产业结构与修复文化遗产相结合
  
  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减轻运河水土资源承载的压力。运河的现状是产业结构的布局与承载能力不相适应。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的比重,通过加快运河周边乡镇改造,拯救、修复原有的运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时要加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退还一部分过去不合理开发的水土资源,退耕还林、还草,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逐渐减少农业用水、降低运河水资源消耗压力。在文化建设中,应贯穿这样的理念:城市的文化遗产以物质文化遗产修复保护为主体,农村以修复自然生态、形成自然风光景观带为主体。
  
  五、优化用水结构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结合
  
  运河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进一步配套完善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综合体系。科学分配航运、旅游、生活、生态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大力节约并逐步优化城镇及工业用水,其新增用水应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着力提高中水回收利用率。
  
  六、生态景观与环境文化建设相结合
  
  为使经济社会与运河环境和谐共存,保持良性循环,改善人居环境,不但要规范运河周边航运,规范周边城市对运河水土资源的需求,也要按照自然规律统筹安排保护与适当恢复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与环境。运河周边所建的码头和船厂一定要达到标准的环境指数,新建的码头、厂房要与运河周边的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相融合,风格上要一致。对于不合理、重复建设的码头,不合理的船厂坚决予以取缔,或者限期整改。要把保护运河走廊、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运河水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解决好运河水问题,保护运河文化的“血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运河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将是未来运河经济巨大的增长点。我们坚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江苏运河水问题会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利厅)
  
  责任编辑:袁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