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县县衙建筑风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尚丽娜
摘要:叶县县衙作为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对叶县县衙进行研究,了解当时的县衙建筑风格,对于我们更好的保护开发叶县县衙以及发展现代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叶县县衙;明代;建筑风格;建筑艺术
身为一个叶县人,以前我并没有深入了解学习家乡的点点滴滴,直到一次巧合的机会,源于我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我又重新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对叶县县衙的相遇、相知、相爱……
叶县县衙是国内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代县衙之一。据清同治《叶县志》记载,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县城东街路北建县衙,主持其事的是主簿蔼文昭,“时天下初定,诸事草创,文昭参赞政务,昼夜勤劳,县署学舍,悉所经理,治县渐张,皆其力也”。明朝县衙经明末战火,破坏十之七八,仅馀大堂五间。清朝开国,旧县衙不堪使用,便于十字街东另辟新址,建新县衙,以示万象更新。经不断增修,到同治年间(1862—1874)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叶县县衙坐北朝南,大堂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所在,巍峨壮观。
县衙的修复工程巨大,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个修复工作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较好地保留了明清风格。修复后的县衙由大堂、二堂、三堂及所属的东西班房、六科房和东西厢房以及监狱、厨院、知县宅、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南北书屋、后花园、大仙祠等,共41个单元、153间房屋,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叶县县衙作为我国古代的地方政权组织,它不但在那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县衙建筑
县衙大堂前的卷棚,主体采用天沟罗锅椽勾连搭连接的作法,是高级别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在我国古代的木作技术中更是罕见,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县衙戒石铭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宽1.28米,厚20厘米,坐落在大堂前甬道正中。明嘉靖《叶县志·公署》有“戒石亭在仪门内”的记载,而叶县县衙正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建,作为明代县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与史实记载吻合。“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为官警句。
三 县衙楹联
叶县县衙卷棚中间的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卷棚两梢间的楹联为:山色壮金银唯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大堂有楹联曰: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二堂有楹联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三堂楹联曰:一尘不染邪思永退;两袖清风正气长存。叶县县衙的楹联其实就是叶县县衙的人文历史,代表着叶县县衙的古往进来。这些楹联已成为叶县县衙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包蕴了社会对执法者的官德渴求。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
叶县县衙建筑群中轴稳健,两翼开张,主次分明,布局严整,堂楼祠宇,错落有致,既能体现地方政治核心的威严,又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实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群具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打破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采用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东”的独特建筑群体布局手法,同时,整个建筑群融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深邃森严,变幻无穷。整个叶县县衙古建筑群甬道相连,庭院衔接,一步一院、一院一景,相映成趣。回到家乡,回顾和整理作为一笔重要政治遗产的县衙制度文化,特别是通过考察和解读所存较为完备的河南叶县县衙这一历史缩影,了解它的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探寻其根植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历史渊源,借鉴其优秀的设计手法,对于今天我们从事建筑设计亦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看过一句话,说是在21世纪的建筑设计中,人们特别重视建筑设计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因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是一种灵魂文化设计,一个没有蕴含文化的设计至少是一个不成功的设计,因为“建筑文化”是“建筑艺术”的内涵,“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外现,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建筑顶多只能达到美观,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真正的建筑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深蕴的文化内涵。从建筑的最本质的意义上理解,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建筑是文化之魂,因为建筑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时代的面貌,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的高度统一体。如河南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就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
总之,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中国古建筑是我们聆听中国历史韵律的绝好媒体,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只有让“怀旧”演变为一种“时尚”,才能使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情感建筑、文化建筑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才能使中国古建筑(如叶县明代县衙等)唤回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参考文献
[1]《叶县志》.河南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1988年7月第1版.
[2] 王建辉,易学金主编.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3] 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5版.
[4]《县衙楹联与官德修炼》,《政策瞭望》,袁浩,王晓杰.2009年第6期.
[5]《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以豫西南现存衙署建筑为例》牛淑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0页.
[6]《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地理研究》,陈述彭,黄翀.2005年第7期.
[7]《叶县建置沿革初探》杨向昆,河南平顶山人,历史学本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908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