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天强 许荣芬

  摘 要: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尤其是贵州地区。近年来,贵州土地开发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基岩裸露面积增大,这些问题直接加速石漠化的形成,严重威胁到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寻求贵州土地石漠化治理对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首先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的现状及危害,然后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最后研究其治理对策,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危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石漠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更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地域环境问题。加大石漠化治理对实现本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为例,深入剖析了土地石漠化治理的对策,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1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及危害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一般在云南、贵州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地域最为广泛的便是贵州省。其喀斯特面积几乎涵盖每个县,全省86个县有76个的喀斯特面积比例在30%以上,而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84%,各类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面积详见表1。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在贵州省各个市县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表2列举出来的几个地区。
  该地区石漠化的推进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非常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1.1缩小耕地面积
  加剧了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石漠化容易在坡度较陡的旱作区出现、扩张,因此石漠化面积的扩大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耕地面积的缩小,激化人地矛盾。
  1.2阻碍人畜饮水
  石漠化地区的地表土层水分逐渐减少,植被生长困难,导致土壤的储水功能大大降低,因此人畜饮用水极度缺乏。
  1.3旱涝灾害不断发生
  土地利用率低下。由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缺乏,不能缓冲地表径流,在地势较低处容易积聚雨水,而在地势较高、裂隙较大、地下河网发育的地方容易出现干旱。表3是喀斯特发育典型的黔南和以变质岩为主的黔东南两个地区旱涝发生的频次对比表,由表可知,石漠化与旱涝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由于石漠化的特点,缺水少土导致农业无法正常进行,旱涝灾害频发更是加剧了土地的利用率。表4是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效应,表中的数据可说明石漠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有多大。
  2 土地石漠化成因的分析
  2.1 地壳运动
  贵州省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控制,其高原形成的原因是板块碰撞引起的地壳快速抬升。由于本地区在沿断裂构造带、构造软弱带或构造活动带长期受到构造活动的侵蚀及切割,成壤速度远远要小于水土流失速度,这是造成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基本构造背景。
  2.2 地层和岩性条件
  贵州省具备石漠化成分的条件,即含有碳酸盐岩,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积聚不同组合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含量大于90%,碎屑岩含量小于10%)、夹碎屑岩的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夹碳酸盐岩的碎屑岩层便是全省出露的碳酸盐岩组合类型。
  2.3 气候条件
  贵州省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年气温变化小,常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这种气候容易影响岩溶地貌形态、景观的形成及地下岩溶的发育。贵州地区所含的碳酸盐岩受溶蚀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地表水流失。地表土层含水量本就不高,土质疏松无法储水,因此遇到暴雨,土壤就会大量流失,容易形成石漠化。
  3 技术与示范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的自然规律总是从小区域开始的,因此以小流域为单位,全面普及各个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是非常有效的,这不仅能够提高防护体系的合理配量、开发有利的水土资源,还能改变传统山地无生态景观的问题,将山区的有利地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合理规划农、林生产体系,提高山地的经济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可简单总结为“一个规划,两个体字建设”,“一个规划”是指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各个小流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两个体字建设”是指防护体系和农、林生产体系的建设,提高山地的利用率。
  3.2 草地畜牧业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种类及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牛、羊养殖业方面。目前我国的牛、羊养殖业较为发达,但却存在很大的缺陷,许多地方由于饲养的动物数量较大,不能合理规范管理牛羊的饲养问题,无节制的放牧使得草地没有适当的“休息时间”得以休养,草地消耗过快导致该地出现砂土裸露、水土流失、石漠化。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很严重,该地区不能种植农作物,也不能进行放牧,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废弃。因此,以农户为主体,以国家技术人员为骨干,根据不同草地类型,组装配套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开展多种经营采用广大农户易于接受的示范方式,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3.3 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喀斯特石漠化和半石漠化山地的出现一般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后因土地利用率较低而造成的。因此,针对这种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必须恢复树木水土保持的功效,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保证土壤的锁水功能。树木的选择可选用以经济林为主、其他树种为铺的方案,生态坡面的重建必须注意长远的经济效益,不仅能恢复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尽快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困扰。
  综上所述,只有了解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石漠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蓝安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2006(1).
  [2] 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3).
  [3] 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容丽.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4(1).
  [4] 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3).
  [5] 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
  [6] 唐健生,夏日元.南方岩溶石山区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J].中国岩溶,20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14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