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三妮

  摘要:近几年国家的教育目标锁定在中职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受教育者越来越不成熟和自私,本文针对中职生做了一个今昔对比,从而确立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关键词:中职生 今昔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94
  1 现在中职生的特点
  中职生一般是在14~18岁的青少年,他们大都是未能考上高中而选择来到中职学校,但是在这部分学生中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是因为逃避普通高中的高强度严格的作息时间与繁重的作业量而选择来到这里;有的是由于中考发挥失利但却有着一定理想又不甘心就此终止自己的前途而选择来到这里,期望凭着自己拥有一技之长的优势,几年后同样也能参加高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与普通高中生一样顺利进入大学。
  2 案例与判析
  2.1 案例
  最近几天,学校各班都在为学校的广播体操的比赛而准备着,我们班当然也不例外。就在这紧张的彩排中,笔者接到一个陌生女子的电话,说是我们班xx同学的姐姐,问弟弟在学校表现怎样。笔者迅速在脑海里想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表现,回答说很好啊,在班里还是很努力的好学生。之后,学生的姐姐却说弟弟不想上学了。原因是因为刚才在操练的时候笔者踢了他一脚。笔者则慢慢回想刚才发生的一切,哦,好像有啊,难道自己刚才脚随意了一下便是落在这个来电话的女子的弟弟身上?其后几天广播体操的彩排中,这位学生一直没出现,问及原因,同学说他不想参加了,笔者并没有当回大事。
  比赛结束后,笔者从之前的紧张排练中安静下来,又想起了这件事情,才发觉这几天那位学生依旧来上课,并没有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这几天在校园碰到,他都不跟老师打招呼了,彼此之间像陌生人一样。
  2.2 事情的剖析
  这是笔者当班主任工作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尴尬局面。笔者深深地思考,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回忆当时的情况,可以表述以下几点:
  首先,当时全校的师生都在操场集合,场面有些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噪声很大,笔者当时的心情有些紧张,是紧张而不是愤怒,是正常而不是冲动,是怀着尽力想把工作做好的心态而实施的行为。
  其次,当时的这位学生离笔者比较近,站在第一排。但的确也是在跟同学们说笑的一刹那被笔者看到了,所以笔者以这个方式制止他的行为。
  再次,这个学生平日里跟笔者关系不错,算是能开得起玩笑的,属于好学生里面的活泼开朗爱开玩笑的学生,所以当时笔者无意识地去踢了他,而不是他旁边的其他学生。
  最后,从这个学生的特点来讲,他是很容易亲近老师,属于拥护老师,为老师出谋划策的人员,老师也是很喜欢的名单之内的学生,所以老师的脚是友好地落在他的身上而不是其他学生。
  3 今昔学生对比
  笔者不禁想起自己一路求学的状态,因此做个小小的对比:
  3.1 社会环境
  如今是一个烦躁的时代,外部诱惑力太多,致使学生的心一时静不下来,无心用在学习上,选择性太多,学校周边的网吧,麻将机、桌球、KTV越来越多,手机铃声在课上响个不停,学生们之间讲排场比阔绰的风气盛行,实在是难以使学生静下来一刻,这也给学校教师造成难以管理的局面。
  相反在十几年前的淳朴的上学年代,电脑、手机是一件多么稀罕的东西,人人都没有,物质的欲望反而低于精神的需求,觉得学习是上学唯一可做的事情,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评价一个学生高低的唯一标准,人人都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比学习。
  3.2 家庭环境
  现在的家庭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父母的宠爱,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在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长大,表现出唯我独尊,做事缺乏主见,懒于思考,依赖他人,遇到困难退缩,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能力弱,难以经受挫折等不良品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这种普遍现象也将影响着这代人一辈子。
  殊不知,十几年前一个家庭中有兄弟姐妹,从小就是在大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是拿来与人分享和与之竞争的,集体意识强,团队精神协调,父母、祖辈、子子孙孙,明白长着先、幼者后的道理,在给予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关注,在爱与被爱之间相互转化。
  3.3 道同而志不同
  在中职生中,希望学习一技之长后得到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人者不在少数,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怀着有考大学的心理来学习一技之长的心态,这是很明智的一项选择,他们的选择很多,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今天的中职生理想很是远大很值得赞赏,但是实际行动有些欠缺。面临就业的问题,这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都面临困惑的问题,因此同是大学,大专职校也罢,能考得上即可,去感受大学的氛围,力求人生经历中有过大学阶段的生活。
  我们的年代,唯一的出路是考大学,有五分力量也要出十分的努力去争取,能考好的大学就不能往下掉,正应对“人往高处走”那句话,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状况。回想起二十年的一路求学的辛酸,每走一个脚步都是那么的艰难和不易,笔者这一代体会到了“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老话。
  4 解决方法
  以上的事情发生后,笔者做了以上的剖析和论证。几天下来,尽量使自己心态正常,不去想,就当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可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是道过不去的坎。同在一个校园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怎能把老师像空气一样不理不睬呢?笔者索性找本书来读读,卡耐基的《沟通的艺术》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于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生的自尊自以为受到了伤害,教师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笔者走进了那个学生的宿舍,主动地与这个宿舍的学生聊天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那个学生已经加入我们快乐的聊天队伍中,就这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5 启发
  中职生的学生特点还未真正地成熟,处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状态,他们来到中职学校,除了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把自己的事情与同学之间的事情处理好了,学习成绩才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老师、学校、家庭应共同承担培养教育中职生的责任。
  作者简介:赵三妮,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海南海口 571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451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