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山区,回望太阳升起的地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金山

  天命之年的我为西部边远山区的教育播撒了大半生的心血, 在这里有我的酸楚,有我的快乐;有我的奉献,也有我的收获;有我的彷徨,也有我的果断。10年前的基础教育,教师还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教室里还没有多面黑板,学生还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还是被动,作业还是负担,上学还缺乏乐趣,课堂还是枯燥,学校文化还只是空荡的白墙上高挂着几个教育家的肖像和标语,教育还被应试异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10个年头。这10年,在政府行为、专家行为、教师行为、学生发展、学校生活、高考改革的行政引领和内在需求的拉动下,使10年前基础教育的那些“只是”、“还没有”、“还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真正实现了发展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走向课堂文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开始了“软着陆”。
  单从课堂这个空间去窥视课改10年,这是历史性的成就。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对理念落实、实践路径、具体实效,进行了回望与反思。
  课改10年,教育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课堂的变化,从最初自上而下的政府要求、专家呐喊,到自下而上的草根“自救”,在经历一场群雄并起、诸侯纷争式的课堂“骚动”之后,看似无序的课改正呈现出一个无比清晰的脉络,找到了课改的支点,就能撬动整个教育的变革,教育的“课堂并发症”得以治愈。事实的验证告诉我们,与其将这份事业说成是“课改”,不如说是“课变”。
  十年,我们收获了什么
  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扮演学生成长的直接“决定者”,而是命运的“影响者”,教师通过把学习和成长权交付给学生,部分实现了学习的“事归原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从未像现在这样“相信学生”。教师不再甘于担当“牺牲者”,而是一个共同的“成长者”,教师的职业境界通过课改得以提升。
  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加准确。教师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一个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和生命激情的“纵火者”。
  10年课改最大的亮色不是解决和提升了多少教学的效益问题,而在于开始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有人说,教学质量即学生的生存质量,课堂之所以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始于对学生作为“人”的发现,教育即人学,这一重要观念的转变,促使了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全新建构。新课堂带来了新气象,课堂不再沉闷无聊,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一种满足学生好奇和兴趣的探究之旅。当学习开始按照“儿童的方式”发生时,学习就基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在其中”的情感游戏。那么,基于“减负”的根源性解决之道,基本在一线形成共识,“减负”实在不完全是“减量”,而是“增趣”。
  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情趣性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多元发展的需求,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在做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游戏中学,让学习方式呈现出“八仙过海”的局面。尤其是课堂评价机制的变革,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感和成长的自豪感。
  教师也是成长者,新课改不仅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成长,而且催生了“新教师”的诞生,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育家必然从课堂里走出来”。
  10年教育实践还告诉我们,要重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科研工作,教科研的试验台在课堂,教科研的价值不在于理念是否先进,而在于如何与实践对接,不是用实践去验证理念,而是去行动去推动变化。
  十年,有哪些问题需要反思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它犹如一缕缕春风,给教育带来新鲜的空气,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教育带来轩然大波。广大的农村学校也正在蓬勃开展,显出一派动人的景象。然而,作为偏远山区的一名教师,作为新课改的拥护者和实施者,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和身边教师的变化、迷茫、困惑。透过表面的热闹,思索本质的内容,会发现农村新课改实质上仍然是“涛声依旧”,难以跟上改革的步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不少教师基础薄弱,缺乏自主性的反省、观念的更新,没有以主导身份投入到新课改中。
  目前,农村教师老龄化已经成为事实,他们大多是由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转正的,他们的基础很薄弱,虽然后来经过了学历进修和专业技术培训,但那些并不能使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面对新课改的先进理论和创造实践,他们的观念和行动明显受到了基础不厚的制约。加之农村教师的工作大多比较繁重,他们有时一人教几个班或几门学科,整天忙碌于繁杂的事务中,对教师职业失去了热爱和激情,甚至将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对教育改革也就失去了热情。
  课堂评价有待完善,要继续探索改革实施方案,引领一线教学从“培养考生”到“培养学生”的跨越,淡化知识传授,注重生命的自然成长。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但校本课程必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和包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要努力营造课改文化,进而构建课改“生态”,其实,课改的问题说白了终究是文化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十年的课改路途上,我辛酸过,但更多的是快乐;我奉献过,但更多的是收获。我相信在今后的课改旅途上,我会更加努力探索,力争使山区的这轮太阳更加灿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344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