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抑郁情绪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抑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的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抑郁情绪的形成原因,指出大学生应如何调节和管理情绪,出现抑郁情绪应如何面对和积极治疗。
  关键词:抑郁 大学生 情绪管理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较为强烈的负性情绪,持续时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大,除了悲伤,还伴有愤怒、负罪感、羞愧等情绪,会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会演变成抑郁症,不仅损害个体情绪,还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近些年来,大学生因患上抑郁症而休学、退学、自残甚至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抑郁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抑郁的概念
  (一)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的诊断依据:1.根据郭念锋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是一致的,内在的精神活动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一致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说明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求助者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同时也没有表现出感知觉,逻辑思维,情绪、情感及行为方面的异常,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性问题。排除精神病。2.症状表现: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下降;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无意义。3.变形冲突造成痛苦长期得不到解决。5.病程至少持续两年。5.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泛化回避。6.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
  (二)抑郁症与抑郁情绪的区别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不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事出有因。而抑郁症则是病理情绪抑郁,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释病理性抑郁征象。
  一般人情绪变化是短期的,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恢复心理平稳。而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正常人的抑郁情绪程度一般较轻,程度严重达到病态时称为反应性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程度严重,并且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言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当生活事件解决时会自然缓解,而抑郁症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典型抑郁症有生物节律性变化的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抑郁症患者有持续性顽固性失眠,多种心理行为同时受到阻滞抑制,生理功能低下,本能活动能力下降,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和定性的功能性不适,检查又无异常,这些均是抑郁症的常见征象。
  二、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及家庭支持系统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家庭收入情况、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父母情感表达等显著相关。比如:非独生子女,家长对待子女有不公平的情况,或因二胎出生就忽略老大的情况等,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学生,容易有抑郁问题;父母离异,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有抑郁问题;从小生长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经常被父母打骂,或是经常看父母吵架的学生,长大后容易有抑郁情绪;家庭收入较低、父母职业是农民或普通工人或无业的,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学生,都容易有抑郁问题;父母文化程度低,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容易让孩子有抑郁情绪;从小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与父母关系生疏的学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等等,以上情况都是因极度的自卑而引起的抑郁情绪,严重者会演变成为抑郁症。
  有的学生成长在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家庭环境中,从小顺风顺水,从未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即便做错了,也会被家长无下限的呵护。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旦遇到挫折,很难从容面对,可能因无法接受打击而产生抑郁情绪,严重者会演变成为抑郁症。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抑郁情绪有一定影响,经常打骂孩子,对孩子要求过多,或拿孩子与其他更优秀的孩子做比较的父母,会给孩子形成“我很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这样的孩子到大学中,容易因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抑郁情绪,严重者会演变成为抑郁症。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经常鼓励、民主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通常都表现的很有自信,很少有抑郁情绪。
  (二)负性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比如恋爱、结婚、升学、工作变动、亲人亡故、重大灾难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各个因子呈正相关,大学生的抗压能力较低,情绪管理还尚不成熟,因此若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极容易影响情绪导致抑郁。
  (三)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尴尬
  大学生经常被社会赋予了社会精英的地位,但在今时今日遍地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时代,这种精英的地位牢固与否?还要看其实际的工作表现和是否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同时还要看大学生所处的群体本身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高低。当代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在高校所学专业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部分大学生最终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这样导致了学生对就业的茫然,觉得一无是处,浪费了大学时光,毕业后却是从头再来甚至面临失业。当理想与现实形成了一对矛盾,落差感随之而来,处理不好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三、大学生如何调节抑郁情绪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识别能力,改变“心理障碍等于神经病”的观点,潜移默化教会大学生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减压。当出现抑郁情绪之后,如何面对,如何治疗。   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等创建的“认知行为疗法”。其基本原理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特点:①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和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⑤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据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认知水平、情绪调适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资格和实践教育
  高校教师应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多讲授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或是高校聘请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企业人士定期给大学生讲座,帮助大学生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为其指明就业方向和努力目标,让其尽快认识到自身水平与社会需要人才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
  大学生活中的每个学生都需要他人的关心和认同,都需要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对抑郁症的患者来说,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抑郁的治疗,并且可以防止复发。因为抑郁症自杀率非常高,因此若在大学校园中,身边有抑郁或抑郁倾向的学生,高校教师和同学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并给予隐私保护,而不是冷漠对待或害怕逃避。抑郁学生在家期间,需要家长和其他亲属的帮助和有效引导,多鼓励多肯定给予其希望,不要因患病时间长或忽然的好转而忽视对其的照顾。通过提高社会和家庭支持,帮助抑郁的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孟绍兰,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
  [3]李彤,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6).
  [4]李凤兰,郑晓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
  [5]许若兰,郭朝辉,认知行为疗法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006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