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财会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实践基地建设是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信财会实践基地为对象,对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困局进行了探讨。从基地集群建设、实习与就业渠道拓展、课程资源协同开發、“双元制”师资队伍建设等维度对大信基地建设路径进行了经验总结,并从校企边界、资源共享、制度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措施。
  【关键词】  财会专业;实践基地;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7-0110-03
  财会专业根植于社会实践。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推动转型发展出经验见实效,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财务管理、会计学等财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基地实习、基地条件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在教育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校外实践基地资源条件的建设与改革在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一、财会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模式
  实践教学是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校外实践基地又是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与补充。实践基地建设模式上,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认知实习型、毕业实习型、专业实习型三大类。鉴于企业财会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特殊属性,财会专业实践基地在功能模式上,主要集中于毕业实习与专业实践。通过校外课程、校外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转型背景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强化,覆盖教学、实习、就业、师资培训、科研平台等多维度合作与深化。
  2016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城市学院”)与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广东分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大信新型财会实践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大信基地”)。大信基地依托东莞市会计学会等社团为桥梁纽带,在功能上涵盖了实习与就业、师资培训、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多个维度。
  二、财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困局
  一是岗位与人数的矛盾。财会专业属于传统学科,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范围较广,年招生人数较多。财会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企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每年可提供财会岗位较少,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年招聘人数有限,且往往需求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用人主要以实习为导向,每年能够接收大量学生实习。但会计师事务所接收实习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2月至下年6月份可接收实习人数较多,缺乏稳定性。在人数较多的财会专业校外基地建设中,学生基地实习、实践与就业的冲突非常明显。鉴于企业财务岗位的保密性要求,很难接受以单纯实习为导向的实习要求,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受业务范围与周期的影响较大,缺乏持续性。
  二是基地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一方面,基地数量作为教学评估一项指标,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往往数量较大,较为分散,而在日常联系与合作上往往较为松散,呈现出“重数量、轻管理”的困局。另一方面,校外基地的建设牵涉到学院、学生、基地企业等多方利益,基地承担的任务与功能缺乏明确的定位,缺乏常规化规范性制度,基地间的关联性缺乏统一的规划,无法有效地发挥基地间的协同效应。
  三、大信基地建设路径探索与改革成效
  (一)以社团为纽带,共建基地群
  大信基地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以社团为纽带,融合东莞市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共同构建校外实践基地群。根据大信基地的功能特点、大信事务所的实际情况,以及学院、协会团体间的关联关系,大信基地组织架构以城市学院为主体,大信事务所、社团以及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管理。为落实学生实习与就业计划、提升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在基地组织成员遴选上,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结合基地组织架构特性,由大信事务所负责人担任基地企业负责人,总体负责基地组织建设、规划与协调工作。由东莞市会计学会派出代表,负责协调校外实习单位落实、协调经营交流与服务。由城市学院商学院院长担任基地校内负责人,整体协调基地的正常运转;由城市学院主干教师与基地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对接与协调。在校外导师选择上,优先选择一线骨干专业技术成员作为校外实践导师。
  管理制度是实践基地正常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与大信事务所签订实践基地协议、挂牌运行后,双方经过多次沟通与协调,就基地管理、学生实习等方面明确了双方权力与责任,形成了多项管理制度规范。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形成,进一步确保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多方协同,积极拓展实习与就业渠道
  为落实基地实习与就业计划,城市学院积极与大信事务所进行沟通与交流,每年7月、12月分两批定期举行实习生入职实习工作。其中,7月实习生推荐工作主要面向城市学院CPA创新班学生,入职后,大信事务所将根据业务、岗位需求情况进行分组,指派业界导师,进行校外课程实习与岗位培训。12月实习入职主要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根据考核情况,实习期结束后择优录用。为进一步落实CPA创新班校外实习工作,城市学院积极发挥东莞市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局以及税务局等第三方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与其他事务所进行合作,拓展学生实习与就业空间。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利用事务所、会计学会等社团的特殊关系,构建了“大信基地-基地集群-事务所客户”多层次实习与就业途径。首先,学院每年邀请大信事务所走进校园,召开专场校园宣讲会进行招聘,或参与学院举办的应届毕业生财会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实习与就业机会。其次,依托大信事务所的桥梁作用,大信事务所客户的财会专业用人需求能够及时反馈给城市学院,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途径的一项补充。此外,在校外导师授课、讲座过程中,事务所单位与业界导师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其他途径。在实习与就业信息发布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传递渠道。网站、微信推文等实习与就业信息能够及时在基地网站、移动终端平台上进行推送,形成了常态化的实习与就业推荐信息化模式。   (三)协同开发实践资源,积极开展双师授课教学活动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不断强化与大信事务所的联系,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以理论课程改革来推动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首先,在校内实践课程上,以工作需求为导向,重新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突出强调实践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全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其次,与大信事务所业务骨干成员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习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了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审计实训校外岗位讲义、指导用书。最后,在校内实践教学改革上,深入大信事务所客户企业,以客户财会实践资料为基础,共同编制了《会计信息系统》校内实训课程讲义。
  为促进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师资实践水平,城市学院以审计实训校内课程为基础,开展了业界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过程。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理论和规范的实践相结合,做到教中学和学中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双元制的核心是提倡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素质,通过理实一体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岗位工作的真实性,对财会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不断提高。双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广受学生的欢迎。
  (四)不断完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基地实践教学需要,保障实践基地实践效果,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城市学院进行了两批校外导师受聘仪式。先后聘请了大信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单位的骨干成员作为学生校外实践的业界导师。为保证校外导师的质量,城市学院将业界导师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及业绩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学历方面要求校外导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对有职称的单位,所聘导师需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工作业绩方面,要求其在本职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在业界具有丰富的成果。通过严格的业界导师筛选与聘任,加强了学院与基地联系,扩展了信息沟通途径,为学生校外实习提供了可靠的校外师资保障。
  为进一步了解业财融合产业发展趋势,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城市学院积极鼓励实践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与交流。校内实践教师先后与大信事务所一线员工参与了用友新道公司举办的财会专业研修班,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体验班、新会计准则解读等培训,并参与了管理会计、业财融合等各项主题学术交流会。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培训与学术交流,为基地课程建设、基地任务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常规活动,实现多维度沟通
  常规交流与互动是基地群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基石。在项目建设期内,大信基地定期召开校外实践基地代表座谈会,围绕基地建设、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等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通过座谈会,在会计学会等社团的大力推动下,基地群成员不断扩充。在会计学会的推动下,大信基地召开了多次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会。通过经验总结会,大信基地的建设成果与特色在财会产业中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为基地集群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基地成员单位还在财会科研项目申报上进行了有益的合作,为基地群品质的提升、基地产学研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四、资源整合、提升基地资源辐射效果的进一步措施
  (一)深化校企合作, 打破校企边界
  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并给予经费支持。校外实践基地是校内与校外学习的主要交汇点,是促进实习与就业的主要转折点。在应用型实践基地建设上,必须在观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才能为基地功能的发挥提供平台,以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现象的产生。其次,校企双方要深入合作,不断拓展基地功能范围。基地资源的辐射效果取决于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入程度。校外实践基地不能仅仅局限于实习与就业单一功能上,要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在师资培训、社会服务、产学研平台建设等多维度进行深入的合作。在功能拓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师资、课程以及资源的相互嵌入,才能真正地打破校企边界。最后,要统筹协调,实现高校与基地集群的集体互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念。要对基地进行分类,统筹规划,积极引入行业协会等社团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地集群的协同效应,实现高校与产业的融合。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校企合作契约化程度
  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是基地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基地建设与管理需要建立专职机构,制订并实施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岗位设置与责权利的配置要与基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随着基地功能的扩展,要及时与时俱进调整岗位责任制。其次,要与基地依托企业在实习与就业保障、师资培训、基地课程建设上签订规范性制度协议。鉴于基地集群各方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可以就某些功能签订框架性协议。只有正式的契约才能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将基地各项功能的发挥落到实处。最后,要建立健全基地评价机制,定期对基地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在基地评估上要从学生、高校、基地自身以及行业协会等多维度进行综合研判,对于不能真正发挥效用的基地进行整改或停止合作,保证基地集群单位的互动与协同。
  (三)校企融合,共享基地资源
  首先,在校企融合上,高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团的力量,强化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共同打造基地集群资源生态系统。其次,要逐步实现业务资源共享。基地依托企业的业务资源是学生实践学习的基础,一方面为学生基地实习与实践环节提供了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也为理论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素材资源。财会业务资源向教学案例的转换涉及到客户、企业与高校等多方的利益,执行过程较为困难。需要经过业务资源筛选、签订转换协议、业务整合等诸多环节。为此,需要多方深入沟通,选择恰当的方式逐步推进。此外,双方还应就校内实践、校外基地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合作。积极开展业界导师走进校内实践教学环节,让基地企业业务骨干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从业界真实案例角度对校内实践环节进行指导。高校教师也要走进基地,共同建设基地课程,让毕业实习等基地实践环节有章可循。通过“双元制”课程建设,实现师资资源共享。最后,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基地实践资源实施共享。
  五、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日益突出,实践基地建设已经成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财会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应积极引入会计学会等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在实習与就业、实践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充分、深入的合作,才能实现基地资源的共享,提升基地品质,充分发挥基地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 1 ] 沈亚娟.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独立学院财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商业会计,2016,(06):118-119.
  [ 2 ] 刘晓丽.应用型独立学院“三实一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1):125-127.
  [ 3 ] 孙琪瑛,苏芳.财务会计专业的“一体三结合”实践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2):274-276
  【作者简介】
  耿玉成,男,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02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