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会计技能培养立体化教学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技能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教育白皮书(IEP2)发布了《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为高职会计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指导,提供了会计技能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文章从高职会计技能培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着手,对高职会计技能培养的路径提出促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技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6-0127-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多样化,进而催生的经营模式的变革性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以往高职会计技能培养侧重于理论教学,而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会计技能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会计的人才,而应该是可以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借鉴《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动手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会计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自身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工作中付诸实践。如滨州职业学院的“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条主线、三大模块、五个结合”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代理记账公司”项目训练体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跨专业综合实践平台”等。当然各高校基于其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市场发育情况,有其特色。即便如此,高职会计技能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分层分类缺乏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技能培养中,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以及高职院校生源的差异性。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生源渠道不一。主要生源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职、技校。不同的生源,前期知识结构不一,但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并没有结合生源的问题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是不科学的。其次,没有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使那些有能力进行深造的学生错失了深造的机会。没有按照学生前期的知识结构和未來发展方向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二)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建立在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却缺乏,而社会用人单位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未来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应用性强,又能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的学生,这无疑是高职会计技能培养要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种财务软件、信息系统层出不穷,ERP、会计报账系统、会计云,大数据时代已经覆盖全球,而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考虑这些时代性的产物。主要表现在,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旧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没有考虑工业4.0时代的先进的需求性。其次,教材的新颖性缺乏,甚至是陈旧不堪,没有跟上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税务知识的变化。第三,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主的“教”,以学生为主的“做”比较少。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
  高职会计技能培养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方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然而在现实的会计技能教学过程中,高职会计技能培养教育教学教师90%以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队伍本身缺乏对实践操作的认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结合会计技能业务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各省组织的高等院校调查报告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在80%以上,然而,此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定是以取得“双证”为标准,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依旧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对实务特别是实际技能操作上的业务几乎是盲区。
  二、高职会计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截止到2018年底,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0%以上。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模式的快速出现,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财务会计与国际日渐接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综合我国高职会计技能培养现状,对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教育白皮书(IEP2)发布的《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我国的高职会计技能培养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之间是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论课程实用性缺乏,实践课程设置难以与职业知识融合
  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理论课程过于专业,理论性强,实践课程过于单一,脱离实际操作严重,在评价考核过程中没有引用职业能力进行界定。学生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认识不足,对经济业务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对经济业务流程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对原始单据的认识没有能力进行分辨。缺乏对岗位的感性认识和业务流程的分析解读能力。在最后一个学年虽然有安排学生进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但是并没有对会计岗位进行细分,而是一个人从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销售会计岗位、材料会计岗位、项目与固定资产会计、会计主管全盘体验下来,学生对岗位的区别细分认识没有体现。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不够,这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学生顶岗实习形式化和综合能力不强与职业技能相差甚远
  高职会计技能培养在顶岗实习阶段是要求学生走进企业,进行会计职业岗位体验,积累会计技能从业经验。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一方面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财务数据均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将培训成本花在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身上,除非,顶岗实习单位有意向将来留用该学生,而该学生也有意向将来愿意留在企业。否则,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所学知识有限,涉及的业务仅是片面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由于高职会计技能培养课程的专业性过于单一,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缺乏,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表现薄弱,碰到具体经济业务甚至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理论与执业经验获取的知识融合转化成方法进行应用,需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和企业财务会计岗位顶岗实践才能获取,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经验总结获得。可是现实的高职会计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高职会计技能培养对会计职业价值观的渗透不够
  高职院校在会计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养,由此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信念缺乏。在课程设置以及会计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专注于以教材为依托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脱离实际进行授课,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也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会计技能培养教学中,从而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价值认识不足。笔者在从教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会计专业的学生计划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仅占将近一半,还有一半表明毕业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这与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
  三、推进高职会计技能培养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根据“学做互动,课证对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将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与企业实际财务会计工作岗位标准能力要求相结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财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进程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进行对接;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单项实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综合技能;在注重学生会计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创业创新素质教育、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创新变革。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向。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软件与硬件资源的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区域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教育,融入经典文学赏析的能力培养,形成特色通识教育体系;开发第二课堂课程,针对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特点,设计专题案例,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进行分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在大数据中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能力、会计人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从而构建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三)构建技能考核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手段
  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創新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鉴于会计技能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迁移能力,在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中应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与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进行细分,对专业基础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考核标准应该统一;对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选择的方向、学生的类型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对素质拓展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引进校外企业财务部门资深会计兼职教师,征求意见,参与教学,建立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案。同时考评形式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在过程考评方面,主要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作业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等方面进行考评;在结果导向方面,建立统一的考评机制,可以从期末试卷、小论文、案例分析等方面着手进行。
  另一方面,随着会计软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合成,由于会计职业能力考核评价点多面广,得分点判定工作千头万绪,对于可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实训信息化处理业务应充分利用教考自主考核平台进行自动化考评。在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财务软件、ERP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手工账的处理也很重要,能够提高学生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感性认识,同时提升对账务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企业财务会计的实践知识,也就是需要“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而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聘人员毕业院校的“名校”效应,他们大多来自于“985”或者“211”,而且是研究生毕业,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很丰富的,而实务,则成为了他们的弱项。因此在进行基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推进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可以利用暑期,在企业顶岗实习。要真正地融入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每个财务岗位的工作内容、业务流程、实际操作以及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学习企业财务制度,比较不同企业间的财务制度的区别,并且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判断。
  二是带着项目进企业。目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教师的企业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顶岗实习时间不长,企业不愿意花费这个培训成本。鉴于此,教师在进企业实习之前,带着项目进企业,或者带着为企业解决某些方面问题的方案进企业,这样对企业来说有收获,对教师来说也有收获,可以获得“双赢”的局面。
  三是对新进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实际业务认识不足,鉴于此,对新进教师的培养,可以将教师脱岗派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以一年为一周期,让教师深入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会计的核算方式和财务的管理方式,积累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主张创业式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扶持,但是在教师创业方面却没有涉及。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张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创业。一方面在教师创业过程中可以增长实践经验,并且可以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知识的实时更新,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稳定的顶岗实习平台,有利于学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第三方面,一旦创业成功,资源会一直留在学校,留给以后的学生和教师使用,以建设学校品牌特色,提高品牌效应,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高职会计技能培养必须跟上现代企业的发展和需求,高职会计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实践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贴近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不仅应用性强,而且综合能力出色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J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首楠.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2 ,(01):44-46.
  [2] 宋磊,吴景阳.高职会计专业特色与品牌建设研究综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4,(5):130-134.
  [3] 何昊.基于美国教改经验的中国会计教育革新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01):119-120.
  [4] 黄诚.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 王红.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营销,2018,(07):174.
  [6] 方东明.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初探[J].商业会计,2014,(05):125-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02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