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华大基因的财务状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华大基因被称为“基因界的富士康”、“生物界的腾讯”,因生物医药行业具备有高成长、高科技的特点,加上华大基因早年在生物医疗界杰出的科研表现,华大基因上市后的股价一路高涨,一度成为当时中国股市的第二高价股,仅次于贵州茅台。此后,华大基因遭遇多个负面事件,如举报门、癌变门等。因子公司华大科技未经国家许可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传递出境,国家科技部作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加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多番言论,如其称未来5-10年可以化学合成任何生命,又公开反对女性接种宫颈癌疫苗等,让公众对华大基因的高管产生质疑,负面缠身的华大基因的股价也屡次下跌。参与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优先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等过往出色的成绩使得华大基因获各大资本的青睐,但种种负面信息又使得公众对其失去信心,未来的华大基因,是否还能继续最初的神话。
  【关键词】华大基因 财务状况
  一、公司简介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300676)简称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2017年7月在A股上市,总部设在深圳。其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与分析等技术,为医疗与科研机构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涉及生物、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其产品服务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生育健康类、基础科研类、复杂疾病类、药物研发类,其主要客户群体为各级医院、体检机构、科研院校、研究所、制药公司。
  二、指标分析
  (一)三大能力简要分析
  首先从华大基因的股东角度分析,本文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这三大能力进行简要分析。均选取近2015-2017年的年报数据,华大基因的2015-2017年的凈利率分别为20.63%、20.45%、20.22%。在此选取国内同样为基因测试概念股的其他公司为参照物,贝瑞基因(000710)的净利率分别为-5.65%、-1.69%、20.87%,达安基因(002030)的净利率分别为7.99%、8.43%、6.23%,华大基因的盈利能力指标相对稳定且更高。华大基因的资产负债率依次为18.96%、18.38%、16.70%,贝瑞基因的资产负债率依次为76.41%、79.18%、13.61%,达安基因的资产负债率依次为36.23%、38.32%、43.09%,华大基因的数据综合三年是相对较低的,财务杠杆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其的财务风险也相对较小。华大基因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分别为111、115、122,贝瑞基因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分别为82、103、91,达安基因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分别为152、171、208,华大基因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对居中。根据对比同行业分析,华大基因三大能力综合表现居中,从股东的角度,其可撬动的资本相对较少,但是其盈利能力指标表现突出。进一步分析其分产品的盈利能力与质量。
  根据华大基因2017年的按产品分类的数据,按照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依次为生育健康54%、复杂疾病22%、基础科研19%、药物研发4%。其中毛利率排前的分别是生育健康68%、复杂疾病44%、基础科研43%,华大基因的收入方面更多的获益于孕妇的产前基因检测,其中包括新生儿基因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多个项目,针对出生缺陷防控,属于“预防性医疗”,即中医所说的“上医治未病”。在产品类型方面,贝瑞基因与华大基因更具有同质性,根据贝瑞基因2017年的分产品分类的数据,各产品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依次为医学检测服务55%、试剂销售33%、设备销售7%,而毛利率按照高低排序分别为试剂销售80%、医学检测服务58%、设备销售24%。仅2017年的数据对比,贝瑞基因的整体净利率有微弱的优势,产品分类方面,贝瑞基因的产品毛利率最高高达约80%,而华大基因的产品毛利率最高约为68%,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研发投入资本化
  观察华大基因2015-2017年的研发投入情况,2015-2017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约为1.0亿、1.8亿、1.7亿,另外2018年第三季度报表显示研发费用为1.6亿元,2015-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约为8%、10%、8%,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分别为212万元、0元、0元。贝瑞基因2016年的资本化研发投入占研发投入比例为0,2017年则上升至17%,而2017年的研发投入金额为4千万元,远小于华大基因的投入。达安基因2016年的研发投入为1.5亿元,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比例为45%,2017的研发投入为1.7亿元,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比例为43%,达安基因的研发投入金额较接近华大基因,但其资本化比例远远高于华大基因。2017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同比下滑,占营收比例也低于同行业多个公司,同属于基因测序概念股的贝达药业同时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7%,艾德生物、安科生物等公司的同时期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均超过10%。从增速来看,2017年华大基因研发投入同比增速为-1.7%,而迪安诊断、贝达药业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有所下降,而资本化金额为0元,纵使考虑到生物医疗行业的研发周期较长的特点,在达安基因的对比之下,若华大基因2018年报表显示其2018年仍未能打破研发支出资本化占总比为0的局面,则其研发效率与质量可能难以继续领先于国内其他优质的基因测试概念股。面对研发投入的质疑,华大基因表示基于公司的研发策略,每两年公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研发周期的投入,预计2018年有大幅提升,将可能增长53%。
  研发能力是生物医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若大量的研发投入未能实现一定比例的资本化,而该公司仍具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营业收入,那这类公司的定位可能转化为销售公司,即购买其他生物医疗公司的设备产品进行加工,再转化为自产品,又或者是其产品的毛利率过高,但是产品的质量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价格一味虚高容易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在其他同类型公司都实现高效益的研发资本化的情况下,公司可能在未来几年失去领先优势。   (三)应收账款
  华大基因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较高,2016-2017年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约6.12亿元、8.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77%、38.73%。华大基因解释应收账款增长主要是因为销售规模扩大。也可能是为了扩大市场而放松信用要求,从而加剧应收账款的增长。高额高占比的应收账款使得‘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成为当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关键审计事项。应收账款主要对象是医院、科研机构和体检机构,账龄较长。
  华大基因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划分为1年以内(含1年)、1-2年、2-3年、3年以上,对应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1%、10%、20%、100%。贝瑞基因与达安基因的账龄划分则与华大基因有所区别,其划分了3-4年、4-5年、5年以上,贝瑞基因在这3个区间对应的计提比例分别为30%、50%、100,%,达安基因对应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分别是40%、60%、100%。相比之下,华大基因的账龄划分与计提比例更为严格,其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均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是,根据前文对华大基因的三大能力的分析,华大基因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逐年上升的,同时达安基因与贝瑞基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上涨,华大基因2017年的年报显示其对17位客户单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严苛的坏账计提,使得华大基因的综合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从2016年的11%上升至2017年的13%。
  (四)总结
  根据对华大基因及同行业其他两个公司的简单对比,其综合盈利能力略占优势,但个别产品的毛利率却非龙头第一,华大基因对研发投入巨额的资金,但近两年却未见成效,研发资本化效率过低,华大基因可能存在吃老本的情况,研发资本化不理想,或许就是其毛利率未能高达80%的潜在原因,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方面,华大基因相对更为严谨,在该方面的内部控制或许比其他公司实施得更为有效,进一步保证了资产的质量,但同时使得账面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大。
  三、建议
  金岩石(2017)认为基因检测的价格下跌是既定趋势,基因检测并不能像传统医学一样治病,基因图谱也不等同于“细胞疗法”,华大基因上市后的股价暴涨存在大量泡沫,股价是被严重高估的。朱耕(2018)表示,根据华大基因2017年的财报及其招股说明书,专利权数量未发生增加,可能存在‘吃老本”的情况。
  基因檢测领域明确划分了上中下游,上游为设备与试剂供应商,中游为测序企业,华大基因是其中代表,下游则为医院、体检机构、保险机构等。国内在测序仪方面,一直未能拥有具话语权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的测序企业极大依赖于国外的设备,华大基因于2013年收购了CG公司,极力打通上游端,但是CG公司不论是核心技术还是研发能力都无法跟测序仪市场最大占有者伊露米娜(mumina)公司相提并论,在伊露米娜公司技术领先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近期还吞并了和测序技术相关的企业,例如一些试剂公司和微液流技术提供商,这些为伊露米娜公司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也就是说,在基因测序仪方面,国内优质的测序企业仍未能与国际同类型优质企业相抗衡,华大基因曾与美国伊露米娜有关密切的合作关系,如华大基因再次选择更优质的美国伊露米娜,而非自主研发或从国内打通上游端,那过度依赖的关系会不会演变成另一个中兴通讯,贸易战中的中兴事件在未来会不会再次上演。
  针对本文分析的华大基因数据,并结合近期其他文献,以下针对华大基因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研发投入重量更要重质,明确核心能力定位。华大基因研发有投入无产出,研发规模和增幅也明显低于其营销费用。与此同时,华大基因曾购入20亿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等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约为13%。作为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其核心能力应该是研发能力,与其重销售轻研发,谋求短期的盈利,不如重点放在创新研发。研发需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但也需注重成本效益。既要攻坚克难,也要尽量资金效益最大化。
  (2)产品毛利率提升空间较大,慎重选择自主研发或外购。由于国外基因测序仪的壁垒难以攻破,选择自主研发会加剧研发成本,拉长投资回收期,若选择直接外购国外公司的优质设备与试剂,则可能完全被上游企业牵制,一旦单价上涨毫厘,总成本就可能上升至百万千万,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兴通讯。既然国内同行业的毛利率可达到80%的高点,说明国内企业的研发水平在与国际尖端水平向靠近,又或者其他同行业公司收购或合作了国外优质的其他上游企业,说明基因检测上游企业非一家独大,还有其他上游公司可选择。
  (3)既要扩大市场,也要保证应收账款变现。华大基因很可能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放宽销售的信用门槛,巨额的应收账款迟迟难以变现,沦为巨额的坏账计提,现金流的质量远远跟不上账面的利润水平,严格的坏账计提划分,虽然能保证资产不会虚高,但也直接验证了这部分的产出无对应的回报,华大基因或许可以从销售信用政策着手,督促应收账款尽早变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9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