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庸》命、性、道辨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庸》一书为四书中重要篇章,为儒家历来之经典,其蕴含的思想当然值得我们探索。《中庸》首提的命、性、道境界是《中庸》一书的核心思想,研究命、性、道思想内涵、实现路径对于理解和体悟止于命、性、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庸》 命、性、道
  一、命、性、道辨析
  《中庸》一书首句即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命、性、道的概念。天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崇高的概念,经历了自然神、人格神到万物本体的转变。春秋时期恰是中国哲学开端的时期,天也从人格神逐渐转向万物本体。《中庸》所讲之天命,应该是指称万物之本体。那么这个天命究竟是什么?所指向的万物本体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中庸》一书对于何为天命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只是说天命可以叫做性,也就是说万物皆有其性。这里有两层意思,天命是最高的,绝对的,唯一的性;而万物又各有其不同的性。因为只有具有各自不同的性,那么方成其为万物。而万物的性都是天命之性。这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天命之性通过万物之性来显现,而万物之性就是天命之性。两者是相即关系。理清了天命之谓性的含义,那么率性之谓道就是沿着所理解的天命行事就是道了,就是方向,就是路径。天命在哪里呢,在万物之性。故率性之谓道即是沿着万物之性就是道了。显然万物之性不同,故万物之道亦不同。因此就能理解天下万物为何如此多样性,不可穷极。因为天命之性不可穷极。但无论是万物中何物之性终归都是天命之性,故无论沿着哪个事物之性前进终归是率天命之性而行。故日率性之谓道。而人唯有修道方可率性,率性方可知天命,知天命方可教化。故日修道之谓教。
  二、修道内在含义
  《中庸》在明确了命、性含义之后,显然重点就在于人去修道,去受教化。这是儒家重教化的根本宗旨所在。唯有教化,方才修道;唯有修道,方循天命而为。既然重点在于日常修道,那如何修道就成了儒家学者们紧接着研究的问题。《中庸》对于修道首先明确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从正反两面来强调循道的重要性。可背离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也就是说可背离的万物之性不是万物的天命之性。这源于命、性、道的一脉相承。所以《中庸》才强调要修的道一定要是天命之道,不是可背离的人为之道。那这个天命之道该如何修,《中庸》一书也没有给出正面的明确回答,只是从侧面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强调人在修道的过程中要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强调对于隐、微,人要慎其独。这是《中庸》对于修道之人在修道过程中的状态的描述,并非是明确修道的方法与路径。可能是因为与何为天命一样只能靠体悟,那么如何修道亦只能靠体悟。毕竟人人不同,天命之性亦不同,修道的路径就不可一概而论,只能靠自我体悟。这恐怕是《中庸》对于如何修道只能强调所处状态是戒慎、恐惧的内在原因。
  三、修道境界辨析
  《中庸》阐述了修道是前提是天命之性,修道的状态是戒慎、恐惧,最后讲了修道的境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认为修道就是为了达到天下之道,天地归位,万物化育的境界,这与天命之性、万物之性是对应的。也就是说,修道的目的就是让天命之性显现,让万物之性得全。那怎样的境界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中庸》认为在于未发之和、已发之中。因为如果有未发之中就是知天下之本,有已发之和
  就是天下达道。《中庸》认为知本与达道是一体的,能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可以这样理解,欲知本就要有未发之中,欲达道就要有已发之和。能有未发之中必有已发之和,能有已发之和必有未发之中,此两者皆为一也。能实现以上两者,也就是修道之谓教,也就是率性之謂道,也就是天命之谓性。《中庸》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理论上的闭环。虽然这个闭环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不失为一种追求天命之性的路径。历代先贤在这条路径上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为命、性、道这一理论闭环贡献了无尽智慧的解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39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