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补齐金融支持短板。同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将为金融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对金融业如何服务支持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农;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3-0026-02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农村金融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
  一、金融支农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力度、服务广度深度达到了新水平。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正在朝多层次、覆盖广泛、竞争适度的方向发展,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发展的“网点覆盖率低、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正在不断改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支农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农村信用社不断增加涉农贷款投放,盈利状况不断改善;农业银行通过改造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进一步突出其作为支农金融的主体地位;邮储银行通过发挥其网络覆盖广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业发展银行也明确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切实发挥出主体和骨干作用的政策性职能。另一方面,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壮大。
  2.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要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力度。2016年创设扶贫再贷款,通过实施更优惠的利率政策来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另外,央行、财政等部门通过加大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财政奖励和补贴范围,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例如,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税收优惠,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区域及补贴比例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实行税前扣除;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按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可得性不断提升。
  3.农村金融环境不断改善。在涉农贷款方面,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涉农贷款余额从十年间增加了近4倍,由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7年末的30.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三农融资方式也由单纯间接融资向多渠道融资扩展,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直接融资的规模也逐年增长。国家通过大力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信用、支付体系完善工作,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
  4.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金融机构根据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通过运用微小贷款管理技术,在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范围开展了较为成功的探索,推出了诸如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也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二、金融支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当前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
  1.支农金融组织有待完善。总体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服务功能上仍存在不足。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商业性金融层次单一,合作金融发展不够规范,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十分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2.农村金融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农村地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尚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不健全,三农客户金融知识匮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难度较大,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多样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金融支农政策有待加強。尽管近些年国家加大了金融支农政策力度,但这些政策对弥补农村金融机构成本和风险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特别是对涉农金融机构在业务准入、绩效评价、风险计量等方面的差异化支持政策明显不足。
  4.支农金融机构有待发展。三农客户相比城市客户具有明显的弱质性,同时,农村金融业务相对而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加上其自身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手段,使得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资产回报能力不高。
  三、金融支持乡村战略的有关建议
  1.进一步健全支农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涉农金融机构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之一,因此想要发挥好金融资源对推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作用,就离不开健全的支农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一是继续深化支持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促进其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二是支持和引导村镇银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三是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坚持和强化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2.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金融机构要通过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缩短涉农信贷投放链条,整合创新业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探索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多种金融服务工具创新,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如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农村电商贷款、美丽乡村专项债券、城乡一体化信贷等多种融资产品,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领域。
  3.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政府要通过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有效构建激励为导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一是通过加大对金融支持农村振兴的信贷补贴比例,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支农贷款总量保持增加;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评价机制,考虑对支农贷款不良率按一定比率进行风险补偿;三是进一步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采取减免相关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4.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数字技术具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优势。因此,金融业要扭转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風险大、收益低、难以持续”的旧思维,以“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手段,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5.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服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找差距、补短板,有效解决支农金融服务不够的问题。要把绿色导向贯穿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大力推广绿色信贷业务发挥金融对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农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实现绿色金融业务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2]  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J].金融与发展,1985,(2).
  [3]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清华金融评论,2015,(7).
  [4]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R].2017.
  [5]  中投顾问.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2018.
  [6]  温济聪.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N].经济日报,2017-1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