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9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全面冲刺时期,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多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研究分析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开发旅游过程中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脱贫攻坚的意义和作用,表明了加强生态建设,开发保护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系列产业产品是贫困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旅游扶贫;侗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10
  1研究意义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全面冲刺时期。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通过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业以旅游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脱贫途径。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充分结合国家扶贫政策进一步开发、完善旅游产业建设,突出旅游带动,发展旅游扶贫产业,预计2019年全县完成整体脱贫摘帽。当前,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几近鼎盛,各类旅游资源被充分开发,相关旅游周边扶贫产业发展兴盛,全力助推着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脱贫攻坚战。因此,文章以通道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地点,研究分析该县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旅游扶贫实现方式,对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脱贫摘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2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1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各民族人口构成中,侗族占78.3%。通道侗族自治县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也是湖南省的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县将完成整体脱贫摘帽。除此之外,通道侗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
  近年来,通道县依托境内风景隽秀的生态环境、红色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侗族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路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围绕“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从提高景区质量、实现融合发展、优化服务、精准营销等方面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使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更是实现了新一轮的旅游创收,助力着通道县的脱贫攻坚战。
  2.2“三色”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2.2.1“绿色”享天然氧吧
  通道县境是生态强县,其森林覆盖率达75.55%,有着“天然氧吧”之赞誉。境内特色的生态环境景观有丹霞地貌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万佛山·侗寨国家风景名胜区,漂流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底生态自助漂流,可探索森林奥秘的恩科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宏门冲原始次森林,以及九龙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些风景秀美的生态景区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游客置身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
  生态建设是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生态旅游不只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旅游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扶贫既含有“可持续性”特征,又是生态、旅游与扶贫三者的有机融合,成为我国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致富和产业振兴的重要模式。旅游视域下的村寨建设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优秀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民族风情弘扬、生活条件改善、居民就业增收、旅游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对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旅游业而言,优美俊秀的自然风景以及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是其旅游产业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其发展侗族特色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的前提,更是其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必要条件。
  2.2.2“红色”略革命文化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革命老区,在长征初期,发生在通道境内的“通道转兵”使中国红军走出了困境,找准了“通道”,揭开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的序幕。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通道县溪镇,其红色旅游资源由主题陈列馆、纪念广场、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住址宝庆会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东岳宫等部分组成,集中向广大群众展示着中国优秀的革命文化。
  红色旅游资源是广大群众把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的重要来源,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和部队官兵培养爱国情怀、培育民族精神、学习革命传统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通道县在加强通道转兵纪念馆建设方面落实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设红色旅游队伍人才,充分挖掘了“通道转兵”红色旅游资源,极大拓展了通道转兵纪念馆的社会服务功能。迄今为止,在通道县溪镇举办了四届的红色文化节已成为该镇发展、学习红色文化以及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县溪镇红色文化节的举办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充分挖掘了红色旅游资源,是通道县发展旅游的重要标识之一。同时,通道转兵纪念馆作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精品路线的重要一环,借助“红色元素”,大力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对于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2.2.3“古色”品古韵侗寨
  通道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多处侗寨保存着最为真实完整侗族文化遗产,如芋头古侗寨、皇都侗族文化村、坪坦村、横岭村等都保存着古声古色的侗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以侗族文化为依托而打造的民族品牌一直是通道县旅游建设的重头。织艺、饮食、建筑、歌舞、习俗等围绕生活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着侗族文化。在织艺方面,除了日常着装和节日盛装外,最具侗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当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侗锦;在饮食方面,侗族以“侗不离酸”著称,如腌鱼、腌肉等,亦有待客的油茶、苦酒等;在建筑方面,以侗寨建筑“三宝”——寨门、鼓楼、风雨桥著称,其工艺精巧堪称巧夺天工。通道县内有马田鼓楼、芋头古侗寨、坪坦风雨桥群等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歌舞方面,通道县有着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大戊梁歌会、侗族喉路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俗方面,有祭萨、合拢宴、合款等侗族传统习俗。通道县境内各个侗族特色村寨的侗族传统民俗风情都留存完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这些侗族特色旅游资源都得以充分挖掘和保護,是通道县旅游产业中最重要、最独特的旅游标识。   3侗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
  体验式旅游已成为大多数游客喜爱的旅游方式,以少数民族地区景区景点尤甚。体验式旅游是一种以游客亲身感受出发,经过预先设计与组织,关注参与性,旅游消费者需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的,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通道县坚持推进侗寨景点化,努力构建“四大景区为骨架,乡村旅游全覆盖”的复合型旅游格局,充分挖掘侗族特色资源,打造一批文化体验村寨、农耕体验基地,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开发文化体验式旅游,将观光旅游与体验式旅游充分结合,以顺应当下正流行的体验式经济时代,发展个性化、独具特色、满足消费者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旅游产业产品,推进文化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在打造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和侗族文化更是呈现了双向融合发展的势态,依托侗族文化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侗族民俗、侗族建筑、侗锦织艺技术、侗歌、侗戏等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1侗族节庆、民俗与体验式文化旅游相辅相成
  近些年,通道县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景区景点将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侗族民俗、节庆相结合,在节假日期间举办重大富有侗族韵味的活动,让游客在节假日期间充分体验到独特的侗族文化。例如,春节期间举办的侗族传统节庆“祭萨”、“架水节”、“月地瓦”、“水神节”,农历三月举办的大戊梁歌会以及利用端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结合侗族民俗举办的系列活动,游客们可以在观赏侗族民俗风俗的同时参与集中,真实体验独具特色的侗文化。据“微美通道”微信公众号的分享,依托于特色侗族文化发展的旅游模式使得通道侗族自治县在2017年国庆+中秋长假周中的旅游收入达1.7亿。
  不可置否,这种基于侗族节庆、民俗的特色,结合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旅游营销模式,不仅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使旅游收入和居民创收更上一层楼,也促进着侗族节庆、民俗在活动举办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3.2侗寨申遗+旅游扶贫建设
  侗族建筑美学以侗寨建筑“三宝”和吊脚楼式的居民房等建筑为载体,让人们通过侗寨建筑把侗寨的人文历史及现实特点尽收眼底,使游客置身于千年侗寨的古韵当中,以此展示着独具韵味的侗族文化。建筑美学在一些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必须坚持独立民族风格的原则。侗族建筑承担着通道县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物质组成部分,向游客展示着侗族建筑的精巧、侗族人民的智慧以及侗寨的人文历史,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通道县加强对侗寨建筑的保护工作。
  近年来,通道县一直致力于县内侗族村寨的申遗工作,保持着对侗族村寨中建筑的保护。自侗族村寨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通道县内申遗点村寨如芋头古侗寨村民开设民宿、餐饮店、加入艺术团等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充分发挥了旅游扶贫的效益。显而易见,在通道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侗寨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物质组成部分,对于旅游扶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促进着当地对侗寨建筑的保护。
  3.3侗锦+旅游扶贫建设
  随着通道县旅游业的发展,侗族服饰和侗锦顺势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不少侗族特色村寨景区景点开有租售侗族服装的店子,供游客租售拍照留念。而侗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5年以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牙屯堡镇文坡村村民粟田梅的发动创办的 “侗锦合作社”下得到传承和创新。随着“侗锦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侗锦已然成为其村寨的一种重要文化产业之一,由其“侗锦合作社”出产的侗锦更是远销东南亚、欧洲及北美等多个国家地区。得益于“侗锦合作社”的发展,文坡村有上百户贫困户脱贫摘帽,2018年全村一年侗锦产值达到500多万元,并带动了通道县侗锦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侗锦产业良性发展产业链,极大助力着通道县的脱贫攻坚战。
  “侗锦合作社”的成功不仅在于粟田梅等织娘对侗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很大程度也受益于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业的发展,由游客量上升带来的潜在的顾客以及随着旅游知名度的上升而由此带来的外面国家及地区对侗锦的关注,带来的销路的极大拓展。由此,侗族服饰和侗锦织艺技术也得以在旅游业的发展和“侗锦合作社”的努力下得到传承和创新,而侗锦知名度的上升也在吸引游客上發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旅游+”扶贫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贫困地区民众和地方财政增收的旅游扶贫建设已成为全国多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日益兴盛,旅游资源被充分开发,“旅游+”扶贫模式逐渐成为贫困地区进一步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旅游+”扶贫模式是指以旅游业为中心,发展贫困地区旅游周边扶贫产业,实现旅游业和扶贫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对于大多数贫困地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往往是其发展“旅游+”扶贫产业的重点。
  上文提及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以及文化旅游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发展旅游业的三大形式,是其实现旅游扶贫的主要路径。其中,以文化旅游为中心发展的“旅游+侗锦”、“旅游+非遗”、“旅游+合拢宴”等“旅游+”扶贫产业和以黑老虎、有机大米、生姜、侗家五宝等通道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旅游+农村电商”扶贫产业的在促进就业、居民增收方面的成效显著。据《通道侗族自治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通道县通过发展扶贫产业的“旅游+”扶贫模式实现旅游总收入31.8亿元,较去年增长18.7%,带动2万余人增收,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GDP贡献率达65%。
  5结论
  当前,开发旅游已成为全国大多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建设重点。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着力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是贫困地区开发旅游的重要基础。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而言,开发、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旅游+”产业是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形成旅游系列产业,实现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美钰,吴忠军,侯玉霞.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0(01):52-55.
  [2]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21).
  [3]张媛利.宜宾高县凤凰村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
  [4]吴昊.浅析建筑美学在旅游中的价值与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84-1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