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组织协调:资源使用、信息传递与处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鉴于组织内如何协调是组织有效合作的关键维度,试图从资源使用、信息传递与信息处理三个方面理解组织协调问题。
  关键词:组织协调;价格协调理论;信息传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52
  人类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分工者之间的“合作”自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汪丁丁等,2005)。要合作就会有协调,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有效解决协调问题,是清楚认识合作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对协调问题的研究很重要,但是目前尚缺少一个比较完整且大家公认的协调理论(Grant,1996)。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协调的三种类型,并分析其实质内容。首先,由于组织内可分配资源的稀缺性,第一类需要协调的问题就是资源使用冲突的协调;其次,组织是一个群体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场所,因此,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协调,这包括生产过程的横向协调与生产过程的纵向协调两种类型。
  1 组织协调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协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和经济学领域,前者包括古典组织理论(March & Simon,1958;Thompson,1967;Van de Ven,1976)与协调理论(Malone & Crowston,1994,1999),后者主要包括价格协调理论(Hayek,1945;Kirzner,1973)和团队理论(Marschak & Radner,1972;Radner,1993)。组织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等微观组织,而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微观协调机制,还涉及宏观协调机制。
  1.1 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与协调理论
  组织理论主要从依赖性出发,分析各种协调机制。古典组织理论首先提出了组织部门间的四种依赖关系:总和关系、顺序关系、互动关系和团队关系。Thompson(1967)针对前三种依赖关系,提出三种协调机制:标准化机制、直接监督机制和相互调整机制。Van de Ven(1976)提出针对上述四种依赖关系的两类协调机制:程序化协调机制和基于人际关系的协调机制。之后,Fenema(2002)丰富了上述两类协调机制,提出四种协调机制:基于工作的协调、基于组织设计的协调、基于人际关系协调、基于技术的协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Malone & Crowston(1994,1999)从任务与资源之间的依赖性分析为切入点,把协调定义为“管理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的活动。他们认为,协调机制就是对依赖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安排,不同情境下组织遇到的协调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侧重程序性协调机制(井辉、席酉民,2006)。
  1.2 经济学领域:价格协调理论与团队理论
  经济学主要从信息与知识角度出发,分析市场和企业两类制度的协调功能。亚当·斯密(1776)认为,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协调整个经济,但是没有涉及是如何协调的。Hayek(1945,1946)和Kirzner(1973)为此提供了一种解释。他们认为,由于个体知识的分散,如果要更好地利用这些分散知识,以提高人类福利,需要协调。市场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个体具体知识如何能够分散,并被利用。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市场竞争的发现过程自发协调分散的知识。對他而言,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协调。市场中分散决策的优势来自于,价格机制是一种协调分散知识的非常有效手段。这些有效性一方面体现在,价格机制使得我们实现在知识上的节省:我们唯一需要知道的知识就是价格。另一方面,交易使得我们自身的地方性、隐性知识对社会上其他人有用:通过购买和销售,把我们知识传递给其他人,而无需将其显性化(清晰化、书面化)。在这样的市场过程中,企业家和竞争非常重要,因为协调依赖于企业家行为。根据市场过程定义,完美的协调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市场过程中,协调指的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协调状态不断被越来越协调的连续状态所替代。协调是一个动态概念,计划随时间变得越来越连贯。企业家竞争可以视为对协调的一种反应:个体不断修正计划,把计划带上更高水平的一致性上。奥地利的市场过程理论事实上是一种协调理论。
  除了市场,企业制度也是解决协调问题的一个方式(Langlois & Robertson 1993)。从Coase(1937)的奠基性文章发表以来,企业内如何协调的问题,是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企业合约理论主要关注合约双方利益的协调,而企业团队理论强调信息分散化条件下的最优决策问题,涉及纵向协调问题。
  2 资源使用冲突的协调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产权经济学给出了解决资源使用冲突的各种制度安排,如:私有制、集体产权、权力配置、先到先用等(Demsetz,1967;Barzel,1989;Olstrom,1990),具体采用哪种制度,主要取决于实施这些制度的成本比较,在组织内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组织内资源冲突协调机制大致包括三种:预算、权力配置、先到先用,这三种协调机制在科层内层级之间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我们用高校组织的例子来说明这三种协调机制,这里主要考察高层(校领导)与中层(主要指院领导)之间的协调。在一所高校中,高层每年根据既定规则为中层做预算,预算指的是高层根据各中层部门的日常工作分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可以动用的科层房产、设备、经费、人员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预算可以被视为科层内的资源私有化。除预算之外,高层手中尚有很多资源将根据临时需要进行配置,如:相关项目设置、聘请权威专家等,这些资源如何配置有一种权力指向,资源配置效率也取决于掌权者的知识和动机,否则很可能出现资源无效配置。最后,学校层面有很多公共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采用先到先用的规则进行配置,如:一些闲置的教室、体育设施与场所、图书馆等。   3 生产过程的横向协调
  在组织中,生产过程通常是一群个体合作的过程,是由一道道工序连接而成,因此生产过程也需要协调,生产过程协调包括同一层级之间的横向协调和上下层之间的纵向协调,我们首先分析生产过程的横向协调。
  考虑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中的简易协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种社会交换之所以得以发生,取决于相关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转移,信息传递和资源转移的成本越低,社会交换越有可能发生,社会分工也更趋于细化。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价格作为一种质量信息传递给各交易方,无成本地协调交易各方的行为,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现实经济世界里,传递信息的机制不仅仅包括价格机制,还有其他市场机制,如:第三方质量认证机制、文凭、品牌等等。在一个分工不断细化的社会中,参与社会交换的各方主体由于各自知识的差异,要完全弄清楚相关资源的所有信息成本会很高,因此,这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更好地协调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换与合作,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收益。
  社会因分工而受益,组织也因分工而受益,社会分工有成本,组织内分工也有成本,存在降低社会合作成本的信息传递机制,也存在降低组织内合作的信息传递机制。本着这种思路,我们将上述简易协调模型放至生产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个反映生产过程横向协调的简易模型。在模型中,组织内生产过程的分工体现在不同工序之间的分离(当然也可以体现在不同零部件生产的分离上),工序之间需要就生产内容进行协调,但是各道工序所需知识又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如何降低工序之间协调的成本,需要创新一系列的横向协调机制,如:工作程序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规范标准化等,当然也包括最简单的不同工序工人之间的互相调节,以提高合作效率。
  4 生产过程的纵向协调
  在生产过程横向协调中,主要考虑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节约问题,假设每道工序以及工序之间都不存在信息处理问题。现在打破该假设,生产过程的纵向协调主要考察进行有效信息处理的结构形式,至于信息处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里讨论,此处不涉及。生产过程纵向协调问题涉及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团队理论,由Radner 和Marschak在1972年共同提出的。之后,Radner(1992)、Cremer(1994)等人從信息处理角度,分析组织科层结构的形成原因,并间接回答了科层内的纵向协调问题。
  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信息处理的结构问题。假设一个企业需要在处理完n条市场信息后才能做出是否生产产品的决策,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信息成为企业能否及时决策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网络结构才是有效的信息处理结构呢?有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Radner(1992)的文章中,信息处理结构的有效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所需信息处理器的数量;二是处理完所有信息所耗费的时间。在这样的标准下,有效处理n(此处n=40)条市场信息的有效结构是一种倾斜式的网络结构。在Radner这篇文章之后,Bolton & Dewatripont (1994)在考虑信息处理专业化收益后,修正了Radner关于有效信息处理结构的结果:在满足相关条件下,有效信息处理结构可以是一种标准的科层制。后来,Garicano (2000)进一步将信息处理的概念拓展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层内层级差异反映出的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上一层的作用就是帮助下一层解决它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此,生产过程纵向协调能否有效,取决于科层内各个层级是否能够利用各自的知识优势,在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7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