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目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日渐改变,我国产业结构分布愈发成东西不平衡的趋势。文章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前现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问题。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产业关系
   一、引言
   目前,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层面来看,随着新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推进,进入了承接国家转型改革任务的新的协调区域发展阶段。由于过去建设形成的产业结构和远离内地的劣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布局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在过去的战略性产业分工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过去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总收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下时,会引起对这种基础工业产品需求的转移,这种转移无疑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性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而资源加工型产业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西部少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的工业产值仍不足20%。而且,国有企业和重工业过高,技术进步功能衰退导致发展潜力普遍不足。三是在我国价格体系还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基础产品的利润率与深加工产品相差数倍,基础产品的大量输出和加工业产品的大规模输入,又会引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将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就不充裕的资金更加稀缺,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布局的现状
   (一)工业增长速度较慢且工业相对地位下降
   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生产在过去60年中绝对值增长迅速,但就相对量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增长的状况和步伐非常缓慢。从工业产值看,根据可比统计资料,1952~2016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产值从31.06亿元增加到52974.69亿元,增长率为8.9%,低于12.89%的全国平均增长率。从建成的現代工业企业看,60年来,国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成了一系列大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但是,就相对量而言,和全国相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生产量依然很小。而且,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处的地位,其基本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构成。60年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变动十分缓慢,现状只是旧时中国的工业重心分布的继续。2000年以后,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尽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上升,但在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而且其中多是些传统落后工业,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工业地位有降低。
   (二)第三产业比重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般来讲,落后的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越高。通常,大家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是由落后产业造成的,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工业。将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工业资金的积累和形成上。然而,如果深入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可以发现,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农业发展的差距比工业发展差距更加明显,该地区农业发展更加落后。其中,新疆、贵州、云南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更是高达17.1%、15.7%、14.8%。可以看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六个省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劳动生产率是用人均产出水平来权衡经济发展情况的标准,我们用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之间的区域比较来说明我们的判断。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6个省、自治区的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的比较可以得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69.9%,而工业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了12.3%。这从侧面印证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落后比工业落后更加严重。
   (三)主导产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煤矿采掘、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制成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机器制造业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
   (四)重工业化现象严重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则是超重工业化现象严重,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轻重工业比例为0.64:1,依据霍夫曼系数,该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但是,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判断,绝对不能认为该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且较为滞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从整体上优化产业布局问题,一直以来并未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布局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重点;产业布局路径含糊不清,无法掌握核心科技,可预测性低。规划滞后表现在还停留在以前的模式,没有紧跟时代的风向。因此,培育具有国际标准的产业集群难度很大,难以形成整体产业竞争优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转向以内需为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早期的开发过程中已形成的产业布局,既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没有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即便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二)产业关联性弱,经济带动作用不强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属于重工业结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深加工不发达,无法和农林牧等基础产品有效结合;重工业也没法与城市服务业这类的第三产业联系起来;产业区域布局更集中在远离农村的城市中心,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企业实际上已成为辽阔的落后农村海域中的孤岛,也无法与农村的第一产业紧密联系。它们不但不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吸收和扩大当地居民的就业。    (三)工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低
   以区位商来衡量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重工业部门的采掘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92、0.79、0.74,反映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部门专业化程度低这一特征。
   (四)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受限
   自然资源的丰富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之一,各主要矿产资源不管是从总量还是人均量,皆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使用价值。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能够进行直接利用的资源量不足,大部分资源的使用价值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地理位置处于偏远,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导致了交通运输的不便利,以及自然环境并不适宜人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这就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使得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总体而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加工业仍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业结构简单。可供开发的资源量不足也给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一步成长带来的挑战。
   (五)难以形成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区域性协作网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现代产业都是基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外部形成的重工业,在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支持下进入。这个重型结构从成立初期形成,专注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大中型企业规模结构主要集中在重要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它基本上是按照“全方位”的企业模式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企业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结合。这种供应、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其产品在区域外销售占70%~90%,生产合作链也在区域外;同时,地方小企业规模小,产品差,主要在区域内寻找出路,难以获得大中企业的辐射效应。大中企业的远辐射和地方小企业的内向性使两个循环系统双轨运行,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双封闭二元结构”。这种“双封闭的二元结构”使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劳动分工和合作关系,也没法形成有效的专业分工和合作。
   (六)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远远没有达到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高精尖人才與技术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大。其次,近几年引入高新企业的数量屈指可数,这其中的部分企业也因为发展伊始的启动资金非常缺乏周转不顺,导致项目建设受挫。另外,有的企业也因未形成规模经济、竞争力不强,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导致经营不善,依靠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勉强度日。
   2. 科技创新与企业市场没有有效的融合
   科技体制改革不能实施,难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要素,不能实现全社会的科技资源的综合整合,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不足,难以带动城市示威带动辐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知识流动性不强,技术转移没有有效的途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没有发挥作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够完善,缺乏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转换成高科技产业的产品,从而也无法将成果推向市场。
   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一)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重点经济区的战略产业布局
   为了逐步实现全国的分工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布局,以满足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这是值得研究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后是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发展缓慢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一方面,利用当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为技术引进节省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推动深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推进材料科学与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技术的基础开展传统产业。
   (二)绿色发展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必由之路
   现今,绿色发展是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把绿色经济提到重要的高度上,绿色产业是包括科研、农业、林业、食品加工、食品包装以及相关行业的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新的环境安全生产标准,鼓励其实使用清洁能源以及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极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形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既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利,同时也使其他地区受益。
   (三)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集中现有优势,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大力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这是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要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特点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关于整个地区的发展。要突出重点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实现突出优势,着力抓好重点,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综合考虑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实际情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就一下几个方面重点培育竞争优势:首先是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学工业。要尽可能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冶炼新材料产业。要广泛发展产业关联,整合分散地区和孤立地区的区位优势,建立比较优势和品牌优势;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和机器人、航空飞行器材、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以及电力设备、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三是着力扶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内的观光路线及设施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售卖在内的一系列旅游产业。
   (四)合理布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产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能源产业的升级换代。能源工业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门。西部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决定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速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产业布局不仅关系到自身,还影响到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能源供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适应本地区现实状况。应积极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一系列前向、后向关联产业。
   参考文献:
   [1]齐春燕,于康.先试先行与西部发展[J].知识经济,2011(02).
   [2]胥悦红.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商业模式与全产业链构建的探讨[J].人民论坛, 2016(22).
   [3]庄志毅.我国西部产业布局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02).
   [4]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22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