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蔬菜专业村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村域视角,探讨蔬菜专业村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可透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实现过程。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专业村为例,以村域为单元,运用调查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探究寿光市蔬菜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研究机制。
  关键词:蔬菜专业村;空间演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類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8-0032-03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发展乡村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专业村作为村域经济发展的支柱,通过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对专业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村发展的特点[1]、形成机理[2~3]和社会经济效应[4]的分析上。本文借鉴已有学者相关研究,基于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专业村的形成与发展,探究蔬菜专业村的空间演化特征和形成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说明
  第一,研究区域选择。寿光市是山东省潍坊市辖区内的县级市,全市土地面积2 072 km2。寿光市大棚蔬菜种植始于1989年,是中国“蔬菜之乡”。截至2017年,寿光市有70%的农户进行蔬菜种植,种植专业户达到14万户。蔬菜专业村有483个,占县域村庄的58%。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1.4万亩,蔬菜产量470.7万吨,寿光市南部形成了14个种植特色专业镇。
  第二,数据说明。一是调查数据,主要是对样本村实地调查走访所得,包括村庄人口、劳动力等村庄概况,村庄收入、蔬菜产业收入等经济情况,蔬菜种植区位、规模等农业生产情况。二是统计数据,通过查阅《寿光市统计年鉴》、寿光市党政门户网站获得。三是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寿光市1∶50万地理背景空间数据和寿光市行政区划图。
  二、专业村空间演化及特征
  第一,数量变化。整体来看,1989—2017年寿光市蔬菜专业村数量数处于持续增加状态,但每个阶段的增速差异较大,增速最终逐渐减缓。1989—1997年之间新增蔬菜专业村61个,总户数仅为62个。2007年,蔬菜专业村总数达256个。2007年之后,蔬菜专业村发展迅速,到2017年,新增蔬菜专业村227个,总数达483个。
  第二,蔬菜种植规模结构变化。蔬菜专业村种植面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种植面积由小规模向较大规模扩展,最后趋于稳定。不同规模区段的蔬菜种植区蔬菜专业村数量在逐年增多,但是也有少数区段出现专业村数量减少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小规模分段区,是因为蔬菜种植由较小规模在向更高一级的规模区段发展。1997年,蔬菜专业村以<25hm2的种植专业村数量占当年全部专业村数量的百分比为59.7%,说明蔬菜专业村初期形成阶段,以小规模种植为主。2007年、2017年蔬菜专业村都以50~100hm2的种植规模为主,该区段的专业村数量占当年全部专业村数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1.4%、45.8%,说明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和成熟阶段,以中等规模种植的为主。但是,两阶段蔬菜专业村占全部专业村百分比的差异较小,说明在成熟阶段蔬菜专业村的种植规模受当地耕地面积的限制,已接近饱和状态。
  第三,区位变化。根据寿光市蔬菜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几个明显的时间节点,核密度估计法对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蔬菜专业村的区位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寿光市蔬菜专业村空间变化特点。本文将蔬菜专业村的核密度值大于0.05所形成的中心定义为“核”,结果表明,首先,整体结构相似,乡镇差异明显。从整体上看,蔬菜专业村三个阶段分布均为集聚状态,且纪台镇和孙家集街道一直是高核密度值区,说明其一直保持较高的集聚水平。从各乡镇来看,除纪台镇、孙家集街道长期处于高集聚状态外,洛城街道和稻田镇积聚较为迅速且核增速较快,但上口镇、古城街道和文家街道总体上集聚水平较低。其次,集聚位置发生变化,集聚中心总体上由西南向东北再向西方向发展。1997年蔬菜专业村的核密度高值区分布在西南部的纪台镇、孙家集街道。到2007年,集聚地由西南地带向东北方向发展,新增集聚中心主要出现在洛城街道和稻田镇的部分专业村。最后,核不断向西、向北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以圣城街道为空心区的环状布局,出现多核连片的发展态势。
  根据不同年份的蔬菜专业村区位变化情况,总结其分布的变化特征:蔬菜专业村总体上从南向北空间扩散,扩散过程基本遵守空间临近法则。
  三、寿光市蔬菜专业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禀赋
  村庄内部环境的越优越能推动蔬菜专业化种植的发展,并通过种植户之间的传导和示范效应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好的2017年蔬菜专业村的资源禀赋展开分析。专业村资源禀赋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把二级指标作为自变量,各村蔬菜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比重为因变量,借助SPSS17.0分析蔬菜专业村的资源禀赋对其形成的影响程度(见下表)。
  总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3.330%,第三主成分至第十一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不到7%,对资源禀赋的概括信息较少。对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进行提取,代表资源禀赋因素对专业村演化的影响因素的主要指标。
  旋转成分矩阵结果显示,在第一主成分中,村庄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人口、耕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农业生产总值这6个指标占有较大比重,可将因子 1 归纳为村域资源禀赋的整体作用。村庄总人口、劳动力人口越多越有利于专业村的形成扩散,外出务工人口越多,便于信息的沟通交流,可以加快村际之间的专业村扩散。广阔的耕地便于蔬菜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加快村内部专业化种植。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地区的农业总产值是反映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规模,较高的农业产值,表明该地区农业生产规模较大,较好的蔬菜种植水平,进一步反映了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成熟,有利于在该区域推广发展农业种植,便于蔬菜种植的扩散,而农业种植收入占总产值的比重更是蔬菜专业村鉴定的标准。在因子2中,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总收入、人均纯收入这3个指标的载荷系数较大,归纳为存于资源禀赋的人均作用。第二主成分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对蔬菜专业村演化影响程度较大。   通过对资源禀赋进行分析,村庄人口和耕地资源对蔬菜专业村影响较大,反映了蔬菜专业村的发展以依赖于耕地和人口,同时农业总产值对于一个区域发展蔬菜专业化种植具有重要作用。
  (二)地理区位
  区位因素是指专业村所在地理空间位置,杜能的农业区位論表明了农业土地利用的基本模式,提出了农产品在不同区位的环状结构布局模型。本研究选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2017年整个寿光市的蔬菜专业村的区位作为自变量 X,分别是专业村与县城距离(x1)、专业村与乡镇距离(x2)、专业村与最近公路距离(x3)、专业村与扩散源距离(x4),以蔬菜总产值作为因变量 Y,运用SPSS17.0进行线性回归,探究蔬菜专业村形成因素与区位条件之间的关系。
  依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模型方程:
  Y=8.784-0.785-5.451-4.578-0.72
  从模型的相关系数来看,蔬菜专业村的形成扩散与到县城距离、到镇中心距离及扩散源的距离和到最近公路距离均呈负相关关系。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与县城、镇中心、扩散源和最近公路的距离每增加1km,蔬菜生产总值分别减少0.785万元、5.451万元、4.578万元和0.720万元。其中,与镇中心的距离对专业村的扩散贡献最大,原因是在收入因素的作用下,蔬菜专业户对市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蔬菜销售市场主要存在于各个乡镇上。而与到县城距离和到最近公路的距离影响较小,原因在于寿光市县城没有市场,并且各个村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方便。通过对区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与镇中心的距离对专业村的形成和扩散影响最显著,离乡镇、县城离和扩散源、最近公路越近,越有助于蔬菜专业村的形成和扩散。
  (三)市场
  市场对在蔬菜专业村的演变过程中起着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村发展的后期阶段,市场作用更加明显。初期阶段,专业户、专业村数量均较少,良好的市场需求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专业户的经济收益高于普通种植户的收益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普通种植户就会向专业项目转变并成为蔬菜专业户,外出务工人员也会随之选择回家从之专业种植。综上可见,市场对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四)政府
  政府对村级战略的规划与制定对村内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在专业村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对市场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为重点。通过规划产业布局、推广应用冬暖式大棚,加速专业村的形成。发展阶段,政府减少干预,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发展蔬菜品牌推广平台,提供金融政策支持,为农户与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成熟阶段,政府发挥着对市场发挥弥补填充的作用,强调技术创新,市政府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从制度上对蔬菜质量标准和安全进行监管。
  (五)技术
  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蔬菜专业户的综合素质、降低蔬菜种植成本、增加蔬菜产量等,进而影响蔬菜专业村的演化。本文中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对寿光市蔬菜专业村的种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寿光市483个蔬菜专业村的冬暖式大棚和育苗技术运用率为100%。机械化生产通过改善蔬菜生产条件达到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率这一目的,实现有限土地资源最短时间的最大效益。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蔬菜专业户和蔬菜专业村在蔬菜生产方面高度依赖于相关的农业机械,如蔬菜播种机等。农用机械的发展和推广对蔬菜种植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提供保障,从而推动蔬菜种植的扩散,加快蔬菜专业村的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寿光市483个蔬菜专业村为例,以时间为轴线,对蔬菜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专业村的数量和种植规模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近些年趋于稳定。其次,专业村分布以寿光市南部区域为重心,空间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北部区域几乎没有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扩散基本遵守空间临近法则,总体上从南向北进行扩散。最后,村域的资源对蔬菜专业村的演化作用较强,特别是村庄人口和耕地资源对蔬菜专业村影响较大。不同区位对蔬菜专业村的影响的程度不同,与镇中心的距离对其影响最显著。离乡镇、县城离、扩散源和公路越近,越有助于蔬菜专业村的形成和扩散,在蔬菜专业村形成阶段起着主导作用。蔬菜专业村发展的后期阶段,市场作用更加显著。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蔬菜专业户的素质、降低种植成本、增加产量来促进蔬菜专业村的发展。
  专业村在发展扩散过程中,仍然存在市场优势降低、劳动力条件限制、产品同构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专业村发展遇到的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改善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改善农村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乔家君.欠发达平原区村域特色种植销售市场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2009,(12):2055-2060.
  [2]  李小建,乔家君,李二玲,等.农户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3-69.
  [3]  李小建,乔家君,李二玲,等.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3-87.
  [4]  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92-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4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