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金融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繁荣时代已经到来。而随着资本化应用的日益火爆,为了能在未来获取最大的资本投资收益,互联网金融日渐获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探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模式创新,以期为物流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社会各个行业均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资本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在资源重组、资源组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以及零售行业过多的政策壁垒,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得中国的消费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21世纪新兴事物的物流行业,也在这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全新物流。物流行业通过互联网金融,引入了新的支付形式,意味着可跨过银行和第三方机构,收取手续费、沉淀资金利息,盘活物流生态,丰富物流行业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化资本的转型,也因获得互联网金融的资本支持,填补了再银行金融机构难以实现服务的空缺,使得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实现快速扩张。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实现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商,就必须有持续稳定的专业人才输入,特别是资金流、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更是对物流人提出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就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而言,我国既能懂互联网知识,又能掌握金融知识、保险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的专业物流人才严重匮乏且培养难度较大,不能满足在一带一路政策、“互联网金融”等持续利好政策下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问题
  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很多学校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教学内容仍是空白。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存在侧重传统物流,轻视电商的问题。教学模式也仍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来进行,教师照本宣科,侧重知识传授,而非引导,学生则是被动承受,学习效果不佳。此外,教师本身缺乏“互联网+金融+物流”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在没有定期、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就难以给予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加上高职学生入学基础较差,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物流管理与互联网、金融这种交叉性强,实践度高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物流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引起的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律不完善等等现状,如何关联物流管理学科知识,结合课堂理论与实地调研,如何在物流学、金融学、保险学、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联知识中拣选与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是培养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必然发展趋势和迫切需求。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涉及更广、更深的知识和技术,与实际互联网金融情况相关政策紧密结合,以应用和就业为发展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现从转变思维、教学模式、课程资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分别探讨。
  (一)转变思维,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及时接受“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理念,重新定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之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家讨论,细化、明确互联网+金融+物流的教学目标,避免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脱节。将过去片面侧重物流过程中单一工作岗位或是工作环节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对物流金融以及相关衍生服务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的内容,汇编教师、学生手册,创新实践性教材。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物流内容模块,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金融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影响、操作流程以及实践路径,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相关内容的理论学习。此外,物流管理专业还应转变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运用慕课、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及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互利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资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于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的物流金融模块又属于实践性较强,单靠理论传授难以掌握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配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时,应在重视实训展示、理论课程以及纸质图书资料等内容的建设完善之余,也同等重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规模和深度,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性教学指导资源的完善,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物流金融等相关课程模块教学资源的均衡性和合理性,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和效果,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信息操作技术,能够创新性解决物流金融实务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经济、政策的无缝对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团队,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学生,多从金融、经济、管理、物流专业转行而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知识不系统、不缺面,普遍缺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较大程度的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时效性,与工作实际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缺乏定期系统培训,导致校园内“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相关互联网金融物流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培训,一方面应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加大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等模式,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深入社会企业学习各种技术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应鼓励专业教师国内外交流考察,申请相关课题基金,发表专业性的学术论文,培养一批知识技术过硬,既能从事学术研究,又能从事理论实践教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物流行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从市场经济人才需求倒推与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院校实验体系建设。结合目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理管理人才结构和需求形式,建设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进而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互联网金融环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入岗就职奠定实际能力基础。实验室应该建设集教学资源共享、实验课程管理、辅助教学应用、教学效果考评、教学研于一体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提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研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
  此外,为了搭建学生实践与就业的对接通道,院校还应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与行业企业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实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定培合作、职业技能认证、企业招聘以及项目合作等。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互联网金融对物流行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大。物流行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新兴的“互联网+”,主动谋求与互联网和金融的对接融合,从物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通过效率等方面向发达国家标准努力,从转变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资源、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方面改革创新,对物流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念,刘一沙.高职物流金融课程教学难点成因及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8,(01).
  [2]魏庄品.供应链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6,(06).
  [3]冯学丽.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
  [4]夏建辉.互联网+物流行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策略[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湖南高职经管类专业改革探究(编号:ZJGB2016177,主持人:叶伟)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7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