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全国及高校志愿服务现状,从“为什么建、怎样来建、如何运行”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分析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现今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研究探索未来工作中可取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 志愿者 信息化 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2017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志愿服务条例》,为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壮大,志愿服务活动日益丰富,志愿服务领域有效拓展,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2006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国家重大赛会活动都留下了志愿者的身影。可以说,当今我国志愿服务所体现的志愿精神是中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统一,是助人与自助、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的体现。
  一、全国及高校志愿服务现状
  中国社科院于2018年12月发布了关于我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8-69岁人口的占比情况,在假设我国人口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中国社科院推测这一年龄段我国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约有3.96亿人,而其中的活跃志愿者(注:近一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下同)大约有2.65亿人。经测算,报告认为我国活跃志愿者人均年服务时间达33.81小时。如以人均15元每小时工资估算,这意味着志愿者为社会创造了至少1293-1390亿元的经济价值。此外,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4月,目前全国已进行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在1.4亿左右,志愿者团体总数超过59万个,志愿项目总数超过225万个。
  随着志愿服务理念的深入人心,高校志愿服务得到蓬勃发展。笔者从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了解到,就全国高校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有8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90%以上团员通过各种途径注册成为志愿者,个别高校团员注册为志愿者的比例达到了100%。总体上看,随着各项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开展已有较好基础,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定规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日趋规范化。很多高校将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并按要求统一记录并纳入学生档案,与学生年度评优评奖、思想品德鉴定、就业实习推荐等工作相关联,这极大提高了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说,高校志愿服务对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健康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1.为什么建
  信息技术极大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成为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志愿服务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志愿服务的有效融合,实现“1+1>2”的工作效应。2015年8月,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应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的通知》,对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该规范具体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建设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让志愿者快速实现注册,服务项目发布得以及时响应,服务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二是利用云计算技术,让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达到智能有效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化”。当前,高校志愿者注册人数和注册率不断上升,志愿服务意向持续高涨。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能为广大青年志愿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资讯,实现服务项目和需求自动衔接匹配、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管理。这里涉及到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志愿服务的量化问题,简单的志愿服务和复杂的志愿服务究竟如何鉴定时间,面对庞大志愿者队伍能否利用信息化平台促进志愿服务量化问题的解决。
  2.怎样来建
  从志愿者个体层面来说,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首先应具备信息注册、活动报名、上下岗考勤、服务时间统计等基础性功能。从信息化管理服务层面来说,该平台还应具备活动发布、招募录取、培训交流、奖惩激励等功能。针对以上功能,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定位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志愿服务“大数据库”,囊括志愿者信息库、项目需求库、工作资源库等于一体,且能实现实时查询。(2)供需对接“大市场”,实现志愿者个体、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等有效供需对接。(3)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新高地”,宣传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开发在线的志愿服务培训课程。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定位从工作架构上要实现校内、校外互动,线上、线下联动,此外,还应针对不同使用对象开发相应的平台权限。
  3.如何运行
  从主责部门来看,目前全国高校已经运行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以团组织管理为主;同时,与学工、教务等部门开展工作联动。从组织架构来看,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分为三个层级,校级—院(系)级—专业班级,每个层级均设置相应管理员。从架构权限来看,平台应根据上下级权限进行功能设置,上一级组织审批、管理下一级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人员等,而下一级组织具体对上级组织负责。从活动组织来看,分为活动报批、活动审核、活动监管等,每项流程均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操作。据了解,全国高校使用较多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志愿汇”平台,但是还亟待建立全国统一认可的志愿服务认证和考评体系;同时,为保障广大志愿者的权益还可以通过平台建立起志愿者电子档案,详实记录志愿者志愿服务情况。
  三、目前存在困难与问题
  1.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广应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的通知》对平台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志愿者、志愿团体、服务项目、业务培训、表彰奖励、服务时间、评价投诉、服务证明等进行了基础数据规范。从各地推广的志愿服务平台来看,一些基础功能还有待完善,比如服务对象评价、过程跟踪、系统稳定性等。   2.用户体验感不优越
  志愿者层面,平台功能与志愿者内心期待尚有差距,比如线上志愿服务培训、过程跟踪等还不够完备。群众体验层面,需求侧供给尚有不足,如何实现精准志愿还有差距,诸多老年人还不习惯用平台寻求帮助。管理员层面,对志愿者库管理存在不小压力,还无法完全、公正、客观地评价志愿者服务质量;数据信息安全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
  3.工作力量质量不高
  从现有的工作力量上,较难专门针对平台业务开展全方位、广覆盖的工作,在工作中直接表现为对志愿者群体关注不够。平台建设与志愿服务组织基础建设,志愿者思想引导、发展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存在脱节。
  四、对策建议
  1.着力优化平台公共服务
  从平台功能、数据管理等方面制定科学的平台建设规划,针对目前平台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形成完整的平台服务链条。坚持需求导向,建设官方的、规范的、媒体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重点解决志愿服务需求发现不及时、管理不精细、数据不关联、信息不对称、服务不精准等问题。比如广大志愿者最为关心的志愿服务记录问题,建议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计量标准,明确规定志愿服务记录内容、计量标准和反馈评价,科学、规范、高效地记录志愿者志愿服务情况。
  2.着力盘活志愿服务资源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多头建设的问题还较为明显。通过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平台功能开发,来有效畅通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为平台内各类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线上服务,同时借助于线上平台充分展示志愿服务工作成果、宣传典型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一支专业服务团队,为平台运营发展提供专业服务,着力解决服务活动碎片化、服务组织松散化、服务方式被动化等问题,使志愿服务更加精准聚焦。
  3.着力推动平台建设规范化
  一方面,利用平台实现志愿者规范高校准确实现注册登记,服务项目发布得以及时响应,服务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平臺,将分散的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到统一的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达到智能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顾朝曦.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事业[J].中国民政,2016(19).
  [2]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5).
  [3]郑碧强.以“互联网+”助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N].光明日报,2015.12. 4(11).
  作者简介:沈海华,男(1986.8—),浙江湖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项目号:KYZ04Y182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59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