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在各个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与活动百花齐放,社会在前进与发展中也需要这样的一批人,然而综合各个高校的志愿服务情况来看存在很多共通的问题。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例,浅析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些客观问题,并讨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
  一、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
  一般观点认为,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指导。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旨是帮助他人,并在此基础上锻炼自己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大学生作为最朝气蓬勃的一群成年人,他们的影响范围和力度是比较有优势的,志愿精神也会被更久远地继续传承,也更有利于互助、友善、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2、有利于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相互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模式,是思政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促进了思政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也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不完善。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调查询问,通过对问卷调查收到的反馈与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后发现一些普遍问题。
  1、志愿者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理念认识有限,有少部分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是完全的无偿服务,而且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大学生志愿服务如果没有最基础的经济支持是很难开展下去的,仅凭学校给予的帮助也只是杯水车薪。志愿者积极性快速减退。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每年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学年刚开始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在学年快结束的时候却会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功利性太强。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他人、提升自己,而是为了所谓的荣誉、评奖评优以及推优入党和加分等功利性的目的和态度来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我们志愿服务的初衷。这也使志愿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也成为志愿者们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
  2、学校缺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方式。现阶段,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是由上一届直接带领下一届开展并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这样的传递方式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管理与培训。这直接导致志愿活动的涉及面狭窄,服务宽度不足,形式过于单一以及活动效率和质量下降等问题。学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的帮助也过少,缺乏对志愿活动的激励政策,学校一般只会给予证书或者加分之类的激励,却没考虑志愿组织的实质需求——缺少经济方面的支持与更高的发挥平台。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这方面每年为志愿者组织提供援建书屋爱心书屋与一些其他志愿者活动的部分资金,并且学校倡导“一毛钱公益”与“小瓶大爱”活动自筹公益基金,为志愿者组织缓解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3、社会缺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保护与保障机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由志愿者组织所组织的志愿活动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是致力于校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活动中自身利益却得不到保障。现阶段社会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将志愿者们当做免费工人;社会认可度也不高,政府部门对志愿服务活动支持程度不高;社区对志愿活动的配合度低。
  四、如何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从目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们可以从志愿者自身,学校和社會三个方面来改进,共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
  1、大学生志愿者自身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知,内化志愿服务精神。要将志愿活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利他主义精神铭记于心,让大学生志愿者明确志愿活动是出于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非功利精神而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还需要自身不断总结、完善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使组织趋于健康化、高效化,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身处学校的同时又能与社会接轨。
  2、学校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与社会接洽的桥梁,同时又负有不可缺少的教育责任,使学校成为最为之关键的一环。首先学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把握利己和利他两种动机的平衡,防止以利功主义为追求的志愿服务倾向。其次应该将志愿服务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社团,校园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学校应该充分应用高校教师这一人才优势,将培训志愿服务活动归入相关教师工作,引导老师主动参与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培训,使大学生志愿者掌握更专业的志愿服务技能,满足复杂志愿活动的高层次工作需求。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建设,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社会企业政府沟通渠道,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平台。
  3、社会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最终受益对象更应该在各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帮助与支持。社会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来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给予一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需要政府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调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的认同感,主动承担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一些必需费用。当地政府还应通过当地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多维度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感,提升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存在感与归属感。
  社会应当建立志愿者动态电子数据库。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电子登记,将每位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项目、服务次数、参与程度都以电子数据形式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年龄、专业、兴趣、特长等信息进行整合,以便统一管理,快速抽调符合活动需求的志愿者,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  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5).
  [2]马一冰.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16(6).
  [3]王 蕾、邱 强.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2016(6).
  课题信息: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DFCXS201805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47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