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截止2018年7月,我国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从2005年不到3万亿已增加至13.93万亿元,由资产池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的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业务模式和作用、风险管理三个角度梳理了供应链金融有关文献,并总结了研究结论和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的界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含义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贸易全球化、业务外包化、生产过程多样化和产业链条化等因素引起了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需求,从而产生了供应链金融。20世纪末供应链中存在管理困难、运营绩效低、短板效应等问题,这催生了供应链管理。Hartley(1998)首次阐明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机理,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预付账款融资的概念。Santomero(2000)把供应链与金融相结合,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发现该种结合方式可以使链上企业的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从而得出供应链金融是一条符合发展的路径的结论。Alenr,Gregory(2004)做了有關企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构架。Erik(2005)首次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供应链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企业链条管理、商品流和物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一种业务模式。Group(2007)认为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控制整条链上的筹资从而可以减少整条供应链上的成本。Michael(2008)指出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主导,可以满足整条链上企业的需求并节约成本。Carlo,Menno(2014)则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科学技术和工具,其可以通过对流动资金的合理规划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Gelsomino(2016)提出了供应链观,其从供应链上的成员互相合作的角度探寻了供应链金融链金融的发展。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含义的研究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进程比较缓慢,但其实践走在了理论之前。1998年,任文超等人提出了物资银行的设想,希望银行推出不动产和动产质押相结合的贷款模式。罗齐,朱道立等(2002)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和阐明了其运作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动产质押贷款的可能性和优越性,进而奠定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理论发展的基础。邹小芫,唐元琦(2004)最先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认为其是开发金融产品的工具,可以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型开发,促进各种类型金融产品的产生。除此之外,物流金融还对涉及物流金融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成为金融物流行业的管理流程。郑鑫,蔡晓云(2006)在研究中指出物流金融中的融通仓这一运营模式可以对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合作机构的运营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陈晓红,陈建中等(2008)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综合考察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与合规性、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及合作关系稳定程度等信息后,向中小企业核定授信额度,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种授信模式。夏泰凤(2011)通过数理模型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他认为由于存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流动资金的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降低,银行和企业可以实现共赢。张立儒(2016)阐述了预付账款模式和应收账款模式的具体概念和操作流程。濮思喆(2017)从融资的角度说明了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完善银行对整条链上的企业进行融资的财务解决方案。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起点都是供应链融资,他们都认为供应链和融资相结合催生了供应链金融。尽管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但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并没有被很好的建立起来。相比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更加广泛,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还对供应链金融的资本结构、资金流转方面有深入探索。
  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和作用
  随着时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日趋多样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作用,值得国内外学者仔细研究。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和作用
  在国外方面,Walton,Gupta(1999)调查了多家企业选择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信息化水平是这其中的核心因素,认为信息化水平决定了某些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是否可以实现。Leora(2004)指出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存货类融资方式解决。Demica(2007)指出,在商业银行中,供应链金融可以很好的加强银行和中小企业客户的合作往来,提升银行的利润空间。Hans-Christian,Moritz(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可以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它们的竞争力。Lamoureux,Evans(2011)和More,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分成三个方面:运输前融资、途中存货融资、装运后融资。Preetm(2013)在研究中指出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资金周转率,最终提高资金利用率。Yang(2013)认为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解决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使链上企业资本实力上升,从而缓解整个链条上的资金风险。Wandfluh,Erik,Pau(2015)指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Caniato,Gelsomino等(2016)根据交易过程中信息化程度和协同程度的高低,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分为传统的融资模式、创新的融资模式和供应链协同模式三种。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和作用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以宏观方面为主。刘英(2002)最先提出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并能推动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发展。杨绍辉(2005)指出银行应注重供应链融资的服务性,并提高服务质量,由此促进贸易服务的发展。闰俊宏,许祥泰(2007)分析了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及应收账款融资三类业务模式的优势。胡跃飞,黄少卿(2009)根据金融产品的特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有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三种业務模式,并指出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是对融通仓和保兑仓的发展。陈艺云、崔小梅(2011)认为供应链金融可以给参与各方都来带利益,促进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谢世清、何彬(2013)在研究中指出国际供应链金融应有三种典型的组织模式: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为代表的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以渣打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和以通用电气信用公司为代表的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汤国生(2014)构建了以核心企业为担保的银行授信博弈模型,得出供应链金融对银行信用额度、授信期限和企业信用评级有显著正影响。屈秀伟(2015)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和第三方信息平台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赵洁(2017)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以产品创新和内部组织管理为切入点,提出供应链金融的四大发展趋势。宋华(2019)提出由于供应链金融是横跨产业的供应链和金融活动,可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并推测了供应链金融的六大发展趋势。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标准基本一致。但国外学者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从物流企业、商业银行、信息平台等多角度进行问题分析,而国内学者多集中于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开展研究。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由于供应链金融自身的特点,其具有的风险类型比传统贷款业务更复杂。如何定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和约束成为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开始重视供应链金融相关风险的研究。Zsidisin等(2000)已经认识到资金流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Lert(2002)先把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分类,再研究不同业务的风险传染性和不确定性。Peter(2004)探讨了信息传递对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指出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Aberdeen(2007)在研究中指出可视化供应链业务交易平台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Bernabucci(2008)提出提高供应链的整体透明度和加强物流监管可以减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风险。More,Basu(2012)把供应链金融的挑战分为六个方面:人力资源、金融、信息技术和科技、组织的政策战略和实践与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协调、宏观制度、合作和联盟。Sum(2016)构建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模型,认为供应商业银行中的监管人员所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缺乏相关的风险评价模型,而提高定量分析水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Teng(2016)建立了基于企业财务数据的Logit模型,指出不仅要评估单独企业的违约风险,还要评估整条供应链的违约风险。Lu(2017)根据决策过程理论,引入自律、合作、评价三个机制,建立各阶段的风险厌恶模型。他分析了各个阶段的风险对应模式,并为各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做了相关补充。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的领域。王欣杰(2006)对比了国际和国内金融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认为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待改善。刘长宏,王春晖(2008)通过研究中小企业的授信模式,指出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集群授信的方式实现风险化解,在整条链上设置全面可量化的风险控制环节,从而达到由一到多的风险管控效果。丁勇萍,毛思心(2009)最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做了成体系的研究,总结出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主要面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牛晓健,郭东博等(2012)根据CreditMetrics模型,提出商业银行的供应链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和建立了风险测度模型,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刘桂荣(2014)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提出了风险判断、衡量和预防的方法,为其风险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策略。王一鸣等(2017)结合案例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并提出了要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设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基金,从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李稚,董士浩(2018)从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国际供应链关系这四个方面构建了28个国际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指标。刘颖(2019)对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可以深度挖掘海量金融数据背后的知识信息,为日后的信用风险模型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和构建量化模型的手段。但相比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研究的风险角度更加广泛,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而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信用风险,对其他风险所构建的指标和模型比较少。
  四、研究评述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总体看,国内外的学者大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供应链金融含义界定、业务模式分析、发展意义等领域。我国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更偏向宏观层面,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改革和利用科技手段发展供应链金融,而对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和提出改进措施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学者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并且理论研究先于国内理论研究的发展。
  从未来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看,把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将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有关研究也层出不穷。除此之外,如何在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把控,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22-26.
  [2]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物流科技.金融研究,2009(8):10-19.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11):38-39.
  作者简介:
  尹思源(1999-),女,汉族,安徽颍上人,吉林大学级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