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恬如

  [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受到各高校所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专业教育形式进行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专业教育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两者分开的两张皮现象。以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4.167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战略,高校面临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以适应战略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社会认可的综合型创新人才。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从教育的专业性和创新创业两个角度共同出发,培养基于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作用,推动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重视角下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进一步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当前,各高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已从顶层设计、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开展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但是各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出现了专业教育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分开的两张皮现象,无法满足学生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相结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
  第一,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但目标缺乏清晰精准定位。高校除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外,還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制订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学大纲。但是对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和精准,对创新创业概念笼统,只是简单采用“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创业为目标,无法形成跨界链接、创新驱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两者相融的灵活、开放、个性化的培养体系。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各高校当前已普遍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都以单纯教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专业特色。而且高校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度不高,整体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与国外专创融合教育相比较,我国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课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大部分与专业课程分开独立设置,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专业教育的高度,无法渗透到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结合融会,用创新创业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缺乏富有经验的企业创新创业导师。在国外,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我国,即便在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中,授课教师大部分是专业型教师,具备学校工作背景而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创业指导能力不高,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第五,专创教育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各高校专创融合教育中,学生参与课程体系制定、参与教学、参与课题研究的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高校现有的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评聘和考核制度不能突出其在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约束与激励力度均不够,导致部分教师不能专心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投入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到位。没有科学的课程考评机制体制支撑,课程的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 构建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3.1 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是具有时代意义和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教育,而并不仅仅只是教授学生如何创办一家企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及时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着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度。专创融合应与时俱进,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站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高等院校的专业性质和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设置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课程目标。
  3.2 完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各年级、各专业开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多样化、多渠道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全过程中,需要逐步改变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互动式小班课程来进行分组活动与讨论,与教师互动并完成案例或主题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基于学校专业特色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授课,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与传统专业教学有机相结合在一起讲授,形成多样化的课堂模式。   3.3 建设在线开放学习平台
  高校可以借助当下互联网资源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创新创业课堂形成互补和有机互动,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师资的局限性,将传统创新创业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微课堂模式,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群。另外,高校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从“有边界”向“无边界”发展,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打造专创教育融合的精品慕课,利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整合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高校除了整合自建或购买的线上和线下专创融合教育课程资源用于课程建设,还可以多方面利用校外的教学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包括建立校内外导师库、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组建教材编写团队等。高校可拓宽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将校外具有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具有相关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也纳入教材编写团队,通过整合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立足本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战管理经验,增加企业管理案例内容,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校本教材。
  3.5 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参与有效的实践训练教学活动。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专创教育融合的成功经验,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培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创业园实践基地,在校内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开展模拟公司运营、参观企业等实践活动,真正认识企业如何生存及盈利,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安排,掌握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让学生融入到实战场景中。
  3.6 拓展多元化师资队伍
  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旨在集聚优质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切实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指导。高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包括创新创业教师的聘用标准、日常管理、培养计划、绩效考核等方面。除了聘用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学术理论水平的高校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外,还可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共同组成高校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另外,高校还需要不断拓展创新创业导师资源,有目标的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加入到师资队伍中,通过以老带新、定期组织培训、校外进修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3.7 建立动态考评机制
  构建动态创新创业教学考评机制,高校首先需要明确规定创新创业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使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具有可检验、可考核的标准。其次,在考核指标体系上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也纳入体系,综合评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应该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家长、校外合作企业也加入到评价活动中,共同对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全员评教、教学检查和督导评学、各级领导听课、观摩教学、教师评学、教学奖惩等制度和手段完善教学环节质量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汪聪,杨春华,朱周燕.“多方融合”创新创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风,2019(13):13-15.
  [2]史宪睿,陈树良,田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13-114.
  [3]李璟琦,王立志,韩立敏.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8):135-139.
  [4]肖蓉,杨小燕.融创新创业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19(9):146-158.
  [5]仇存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82-85.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8MDSKZX34)。
  [作者信息]叶恬如(1989—),女,汉族,广西梧州人,硕士学位,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9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