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造业振兴战略的国际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深入剖析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重振制造业”战略以及中国制造振兴战略。从背景、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等视角系统诠释了他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助力中国制造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再工业化 中国制造振兴 国际比较
  21世纪初,制造业的国际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向金融业和服务业偏离,制造业逐渐向要素成本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获得了迅速崛起的机会。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发达国家才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于金融、服务等产业拉动经济,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急需改变长期处于制造业价值链底端的状态,向中高端迈进,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重振制造业的战略背景
  (一)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战略背景
  1.“去工业化”现象引发制造业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去工业化”现象日渐明显,最终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被迫去工业化”。[1]在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中表现尤为严重,出现了失业率增加、财政赤字扩大及资本撤离等一系列问题,并伴随着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及制造业出口份额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份额逐年下降等现象。
  2.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经济下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尤其明显,各国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制造业产出迅速下降,造成了经济的严重下滑,各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弱化了制造业竞争力。近年来,以中国、泰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经济迅速发展,正在逐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2]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弱化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再加上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不断向比较优势更强的新兴工业化转移,加剧了发达国家的出口萎缩,导致制造业失业率持续上升。
  (二)中国制造振兴战略背景
  1.具备制造业升级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个产业的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约占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2.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第二产业表现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重工业比例明显偏高,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发展过快。我国重工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能源消耗,产能消耗成为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
  3.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出口额均全球领先,但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却依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服装、鞋类、机械制造等较为低端领域,在较为先进的制造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设备等,对国外依赖性较高。[3]
  二、重振制造业的战略重点领域
  (一)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的战略重点领域
  美国“再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和智能制造为关键,致力于研发清洁能源、新一代机器人、尖端纳米技术、生物医疗技术及相關产业,促进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三网融合。[4]德国“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为依托,重点研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光学技术、空间技术等,[5]旨在促进虚拟网络和现实实体相融合,建立一个“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相结合的产业链,实现智能制造。“英国工业2050”战略提出未来制造业是“服务—再制造”的过程,注重整体价值链的发展,其重振制造业重点落在鼓励电子学和光子学的研究;开发高级材料、低碳交通工具及低碳能源技术;资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领域。日本重振制造业战略提出以“制造业+IT”相融合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寄希望于机器人及IT行业挽救电子信息产业颓势,[6]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新材料、精密零部件、可再生医疗等列入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中国制造振兴战略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振兴战略以“互联网+”为主导,“两化融合”为核心,着重提出十大重点领域,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7]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是各国发展制造业的主要着力点,着力攻克相关领域的技术要点对促进整体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是我国的优势产业,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接近3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海洋国土面积接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拥有大量海洋资源,面对资源能源紧缺的现状,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电力装备产量和技术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与提升,跃居世界前列;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是解放人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急需借助中国制造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实现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突破。
  三、世界各国振兴制造业的战略发展路径
  (一)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战略发展路径
  1.鼓励科技创新。美国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建立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引导高校与企业有机结合。德国通过创建标准化、安全化的创新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创新领域。英国通过减免研发税收吸引创新型企业入驻本国,完善创新系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日本提出科技、社会、人才创新三大创新理念,旨在建设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社会。[8]   2.引导海外制造业企业回归。通过推进税收政策改革、强化制造业政策体系来改善国内商业环境,吸引企业在本土投资;从海外撤资、减少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引导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及生产基地迁回国内,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海外工厂。[9]
  3.培养制造业人才。美国设立社区学院并提供免费教育;确立公私合作的技术战略,引导技术学校、大学、企业、国家实验室协同发展。德国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明确培养以信息素养为首的复合型人才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资格体系。英国政府鼓励制造业企业与高校、技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所需人才,并引导制造业企业设立新员工培训岗位对新员工进行授课指导。
  4.扶持中小企业。实施财政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税收减轻企业压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实际困难;提供资金援助,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实现信息共享。
  (二)中国制造振兴战略发展路径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中国制造振兴战略为契机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市場的方式,成立制造业组织和实施小组,带领并监督制造业规划的落地实施;第二,深入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破除垄断,形成全行业共同进步的企业发展模式。
  2.营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为了给制造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规范行业准入制度,健全产品审查机制及法律体系,严格打击制假售假的伪劣行为,严惩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二,健全收费体系,公开收费标准,取缔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第三,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守信行为进行激励,失信行为则要严惩不贷,为制造业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
  3.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税力度。在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税力度方面,我国提出了以下政策:第一,加强对高端制造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和服务力度;第二,鼓励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放贷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融入重点项目,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第三,降低对制造业企业的税收,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攻克重大项目的杰出企业的奖励力度,促进制造业的研发创新及转型升级。
  4.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扶助和税收优惠政策,成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中小企业互助共赢、加强中小企业与银行、民间资本合作;建设中小企业创业中心,辅助中小企业融资,引导大学、研究中心以及制造业大企业和制造业中小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及后期发展提供便利。
  四、世界各国振兴制造业的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细化方针政策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庞大,管理及规划部署存在先天的障碍,中央颁布政策下达并在地方实施难度较大。需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的成功经验,细化方针政策,提出更加配套的行动细则,或根据地方具体情况,放手地方政府及企业,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符合各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
  (二)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
  公众大多都缺乏对制造业理解和尊重,使得乐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难以增加。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从提高制造业的公众形象入手。健全相关立法从法律角度保护制造业从业者的权益,提高制造业从业者的法律地位;增加制造业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及福利,增强工作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吸引更多青年一代参与到制造业行业中。加大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善技能考核机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制造业基本技能。引导制造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提高自身能力,成为高水平技术人员。
  (三)培养制造业从业者的“工匠精神”
  日本制造业一向以“工匠精神”著称,日本工匠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是任何一个制造从业者都应该学习的品质。[10]我国急需抓住中国制造振兴战略的契机,严格整顿制造业业内风气,提高产品的合格标准及政府的监管力度,对于不合格产品及企业严惩不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责任意识,弘扬制造业从业者的匠心精神,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地提高产品质量,发扬我国制造业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2]彭清华,邱伟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3]张海燕.基于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对中国出口地位的重新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0).
  [4]刘志琳.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J].北方经贸,2013(12).
  [5]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02).
  [6]陈骞.日本“制造业+IT”融合革新趋势[J].上海信息化,2017(02).
  [7]陈劲,黄海霞.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论坛,2018(01).
  [8]傅钧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现象及成因分析:以日本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15(05).
  [9]冯昭奎.“工匠精神”: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动力[J].青海科技,2016(06).
  〔刘志强、张瑞欣(通讯作者),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