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安市制造业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西安一直是我国西部的中心城市,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陕西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暴露出供需不对称、产能过剩等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异特征和趋势,并通过SPSS对制造業企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异;西安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9日
   一、西安市制造业地理集聚特征分析
   表1为西安市2013~2017年制造业分行业区位熵指数及其变动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出,区位熵指数大于1的产业有12个,这些行业中大多数为高新技术产业。西安市是陕西省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能够满足高新技术公司布局的需要。西安市旅游业发展成熟,带动了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西安也是教育大省,教育资源丰富,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集聚程度也较高。陕西省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集中在陕北,陕南有发达的烟草种植业,因此此类资源依赖性产业在西安市集聚程度较低。(表1)
   从行业变化趋势来看,大部分区位熵大于1的高新技术产业其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加。其中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17年熵值达到了5.305,主要原因在于西安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西飞和全国航天液体动力领域研究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研究院航天六院,是我国重要的飞机研发制造和航天技术应用基地。
   二、西安市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为了便于在地图上更加直观地反映西安市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分析制造业内部各行业集聚和分异特征,本文从要素视角出发,将制造业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已分好类的2018年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自然断点分级法得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三张核密度图。
   (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西安市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在西安高新区丈八沟街道集聚程度最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在西部批准建立的首个高新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市场开放程度高、人才科研能力强、资本投入环境好的局面,不仅是西安和西部高新科技发展的领头羊,在全国高新科技园区排名中也名列前茅。此外,在碑林区文艺路街道和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形成了小规模较高值集聚区。除西安主城区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户县、高陵县和阎良区也存在着一定的集聚。阎良区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试验基地,四方航空科技园、CAIB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等航空科技园相互协作,形成以飞机制造、研究、设计、教学为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航空产业集群。高陵区依托发达的汽车制造业,与陕汽、吉利等公司合作,形成集汽车生产加工、研发制造等为主的汽车产业园区。(图1)
   (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西安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分布特征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相比,其分布范围更广,存在一个高值区、一个较高值区。高值区集中在未央区徐家湾街道附近,较高值区集中在新城区太华路街道。未央区地处西安咸阳两市缝合带,在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中,吸收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未央区以汉长安遗址为着力点发展文化旅游,同时打造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公园为精品旅游项目,带动相关文化艺术品创制等文创产业发展。坐落在新城区太华路的国棉十一厂前身是长安大华纺织厂,是当时我国重要的工业重厂,且由于历史因素,许多逃荒难民来此避难,这些难民为了生计从事纺织劳动,使得太华路街道逐渐成为西安市劳动工人的集中区。(图2)
   (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其核心区分别在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和高新区丈八沟街道,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高值区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较高值区分布在灞桥区新筑街道。新筑街道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且与西安国际机场临近,已建成多个物流园区,发展前景广阔。(图3)
   (四)标准差椭圆分析。如图4所示,“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是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的真实反映。制造业企业中心点基本分布莲湖区境内靠近莲湖区、新城区和碑林区的三区交汇处。从三类制造业企业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离散程度最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离散程度最大,这与行业特性有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最终形成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密集型企业集聚意愿更加强烈,离散程度最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是对资金需求度不大,对设备的技术程度敏感度不高,容纳劳动力较多,这使得此类企业在西安市周边欠发达区县落地成为可能,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主体是劳动力,布局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能否为劳动力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当集聚程度过高时,劳动力生活质量下降,最终趋向分散,因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散程度较其他类型制造业离散程度最高。(图4)
   三、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异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取8个影响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量,分别是规模经济、劳动力密集度、地方政策、FDI、市场需求、交通可达性、科学技术投入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并选择相应的指标对其进行测度,如表2所示。分别统计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三类制造业在西安市各区县的企业数量,运用SPSS分析西安市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企业数据的地理坐标通过API接口获取,最后在Excel中统计并分类。所有变量的相关数据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表2)
   通过测算得出,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密集度和地方政策两个因素不敏感,其余因素都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分布有显著相关性。规模经济相关性最低,在0.01水平上显著,科学技术投入相关性最高,在0.1水平上显著,其余变量均在0.05水平上显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布仅受规模经济、劳动力密集度、地方政策影响较大,劳动力密集度在0.01水平上显著,剩余变量均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余因素均不显著。资本密集型企业分布受规模经济、FDI、市场需求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均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余因素不显著。    从具体因素分析,规模经济和FDI对三类制造业的空间分布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某一产业在某地形成规模时,不仅可以扩大影响力,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因此规模经濟对三类制造业的分布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西安是“一带一路”的起点城市,是我国西部与其他各国联系的桥头堡,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也取得显著成果。且市政府的最新文件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西安市场对其他各国开放范围,减少外商投资限制,提高西安市利用外资水平。诸多因素使得西安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FDI对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作用明显。
   地方政策对西安市三类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西安自然资源丰富,一些以能源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是陕西省经济的命脉,民营企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相对微弱,这就导致陕西省的国有企业很难起到带动作用,与民营企业的联动缺失,因此两者相关程度较低。
   本文用交通运输支出来反映各区县的交通可达性,发现交通运输支出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呈显著负相关,科学技术投入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两类型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受这两个因素影响不显著。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在布局时对交通因素比较敏感,因为需要及时获取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交通可达性好的地区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还要选择与科研机构临近的地区,以获取市场的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四、结论
   本文对西安市制造业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西安市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制造业专业化水平高,而且从时间演变来看,这些高新技术行业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加。西安市强劲的旅游业带动了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西安也是教育大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集聚程度也较高。
   分类型研究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西安市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丈八沟街道,西安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分布范围更广,在未央区徐家湾街道附近和新城区太华路街道集聚程度最高。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核心区分别在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和高新区丈八沟街道,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的方法,发现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离散程度最小,更偏向于在小地方集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离散程度最大,分布更加分散。
   通过运用SPSS对西安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异格局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规模经济和FDI对三类制造业的影响均为显著,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劳动力密集度影响显著,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空间布局与劳动力密集度相关性较低,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交通运输支出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呈显著负相关,科学技术投入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两类型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受这两个因素影响不显著。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继续保持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西安市外围地区扩散。此外,还应加快西安市国有企业改革,从能源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更好地带动西安市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
  [2]马国霞,朱晓娟,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1.26(3).
  [3]王俊松.长三角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4.33(12).
  [4]李君华,彭玉兰.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0(7).
  [5]程进文,刘向东.市场一体化、非对称性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7).
  [6]唐根年,沈沁,管志伟,徐维祥.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集聚过度及其生产要素拥挤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
  [7]罗胤晨,谷人旭.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J].经济地理,2014.34(7).
  [8]张杰,唐根年.浙江省制造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38(7).
  [9]毕学成,谷人旭,苏勤,林柄全.江苏省制造业集聚及地理格局演化[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7).
  [10]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0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