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院校“ESCPR”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构建具有中医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形成激发培育体系(Excitation)、保障支持体系(Security)、课程教育体系(Curriculum)、实践教学体系(Practice)、科学研究体系(Research),即“ESCPR”五位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合力结构。
  关键词:创新创业;中医院校;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3-0176-04
  创业教育最先在美国开展,之后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最早的概念界定,其内涵为“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1]。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创业教育,融入了“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成为整体,“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2]“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或创业教育的超越。”它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现代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多元功能。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承担着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但中医药院校不同于综合性院校,其价值取向和主要任务也不同,针对中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立足中医药院校特点,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实际和发展差异,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构建中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创新创业社会氛围不够浓厚。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全社会对运作灵活、富有创新活力的医疗机构寄予期待,对业务熟练且极富创造力的医学生怀有迫切需要。针对中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提升中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中医院校应全面树立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努力提高中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当前社会各界,包括地方政府、中医院校和学生家长对创新创业教育尚未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地方政府专注于经济发展,中医院校埋头专业教育,学生家长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不务正业”。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落地生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是一种全面创新与艰苦创业的伟大过程。这就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研究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面创新,从而必然呼唤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新的教育与理念,以及新型教育机构的出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医院校虽然在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在部分学校落地生根,没有全面树立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保证教育质量的效果。
  第三,高校、社会、政府三方应联动配合,显现合力优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高校、社会、政府三方联动与配合,集成合力推进。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優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符合实际需要,包括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的体系契合预期。但是当前,中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学校内,与政府、医疗部门、药企等联动配合不够,资源没有得到最大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止于缺乏真实性的纸上谈兵。
  第四,创新创业师资严重缺乏,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师资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按照教育部要求,部分中医院校已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但很多中医院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授课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或者说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多数是理论型的教师,真正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为数不多。同时,中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课程类型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管理松散、没有纳入学分管理、受教育主体没有进行细分等问题,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形成。
  第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用性不强,流于形式。目前中医院校虽然围绕着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邀请企业家举行创业讲座等开展了丰富的校园活动,但这些校园活动大多为了比赛而比赛,实用性不强,流于形式,学生得到的锻炼不大,比赛的成果也难以应用于实际。部分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基地,但建设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校内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管理经营不太合理,发展难以为继,且大多缺少校外合作,没有形成高校、政府和企业开放的、互动的合作模式,社会支持不足。   二、构建中医院校“ESCPR”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思路
  中医药院校要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努力搭建创业载体,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环境,弘扬创业精神,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各自特色,平稳健康发展。中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最大程度激发和培育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强国一代的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干事创业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涵盖内容广泛,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发展,必须采取层级递进式的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医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包括激发培育体系(Excitation)、保障支持体系(Security)、课程教育体系(Curriculum)、实践教学体系(Practice)、科学研究体系(Research),即“ESCPR”五位一体。这五个环节相互连接、互相促进,形成相辅相成的合力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中医院校“ESCPR”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总布局
  (一)激发培育体系(Excitation)
  1.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中医院校要通过各种教育宣传,大学生的创业潜能进行极大的唤醒和挖掘,激励大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要激发创业精神,渗透创业思想,从转变就业观念做起,让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探索创业。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力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引导作用,发挥创业典型的带动作用。鼓励学生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激励以及相互帮助。借鉴国外世界名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体系建构的经验,如哈佛大学积极组织哈佛校友创业者回校举办创业论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常举办校友创业者最佳实践系列演讲,斯坦福大学设立创业角网站系统以及组织创业教育圆桌会议、AlwaysOn斯坦福峰会和创业周活动。南洋理工大学在校内也举办创业与创新周,经常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做创业演说[4]。
  2.培育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医院校要突破中医传统文化中保守文化的束缚,努力培育创新文化氛围。中医院校要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理念,革新就有的思维桎梏,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努力要在学校形成尊重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要重视培育创新文化,重点培育一种校园精神、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榜样感召、一种价值导向,重点要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育人本质。培育创新文化,还需要创新者具备创新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的能力、超越自我的能力。培育创新文化要营造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宽容失败、和谐合作、诚实守信的社会舆论环境、设计文化氛围和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国家层面要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大环境。
  3.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大力优化政务环境,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转变行政审批部门角色,由“把门者”转向“引路人”,对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设绿色通道。政府要发挥牵头联合作用,银行、高校和企业要通过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方式方法给予支持。为激发创新创新活力,政府要积极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展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政府要加强与企业和高校的联动,加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二)保障支持体系(Security)
  1.强化政策保障支持。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然会遭遇如行政审批多、准入门槛标准高等阻碍。各单位、各部门对创新创业没有形成共识,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服务链条没有完全打通。虽然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操作程序较复杂,督促检查不及时,好的政策尚未落地生根,形成共识,故具体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破除现实中的梗阻,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台惠及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和企业运营中的行政管理费用等要给予削减,为有意愿创业的同学设立创业绿色通道,简化创业注册手续;制定学生创业风险的系列保障制度,将大学生创业者纳入特定保障体系,使得大学生创业有较为安全的依托体系,解除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给予大学生创业和经营以实践指導,可以成立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并协助制订创业企划方案;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成果实施保护措施,有条件地要适当延长专利首次保护期[5]。
  2.建构高校教育的保障支持体系。高校要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将创业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纳入学分体系,不仅开设理论课,还要重视创业技能、创业培训、创业活动等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要结合中医院校专业特色,建构创业课程体系,要开设具有渗透性和针对性的创业课程。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升创业师资水平,保障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积极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的创业名师,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教学观念。高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辅导师,为中小企业创业当顾问做辅导,指点迷津。
  3.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组织保障。中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需要中医院校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合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课程管理机构、创新产业孵化园、课程教学实施等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在统一课堂教学管理、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及科学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等方面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6]。学校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创业项目的指导实践、与企业的联系等工作。学校要建立负责宣传创新创业政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开展有关创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对成功创业者的经验积极推广。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将创业人群集中起来,加强交流沟通,便于资源整合,同时方便关注大学生创业者的发展情况。   (三)课程教育体系(Curriculum)
  1.要改革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要能体现行业特征、高校特色、专业特点,要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要能够对不同年级区别教育。要积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通识式创业教育课程、开放式创业教育课程、专业平台式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要包括创业知识的传授、对创业流程、规范的介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等[7]。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纳入学分管理,并积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2.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一目的前提下,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机会和可能性;专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辅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无疑会助推专业教育的学习和发展。当下中医院校仍旧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少、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而孤立发展。高等学校要着力开发设计一整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并调整本科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加科技含量,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8]。
  3.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关注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大多中医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旧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沉闷乏味,气氛压抑,教师苦于学生听课不专心、没热情,学生苦于教师喋喋不休但又无可奈何。中医院校的教师要主动优化教学方法,角色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同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时下被人称道的“翻转课堂”,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可以灵活变换课堂教学模式,例如,采用“沙龙”或“研讨”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改革考试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不以就业率高低来评判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优劣,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模式。
  (四)实践教学体系(Practice)
  1.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当前中医院校的实践教学更多地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活动往往着眼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目的是与创业创新教育共通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创业实践、毕业岗位实习、志愿服务、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实践基地实践等[9],通过这些校园创新创业社团文化活动,将创新创业理念潜移默化到大家的思想深处,进一步引导大家接触创新创业、了解创新创业、尝试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所需要能力的基础层面,帮助大家完善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2.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中医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学校要支持大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已经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搭建服务平台,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提供咨询答疑服务;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组织起来,畅聊想法,沟通创意,进行思想资源大整合。积极开展针对创业者们的创业培训,将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依托中医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创业园区或者创业街免收场地租赁费,免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融资服务、项目申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培训服务、市场拓展服务、法律服务、工商模拟服务等。
  3.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拓展。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学生融入社会大市场,参与经营竞争的主要场所。中医院校要结合专业特色,依托专業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充分依靠政府和产业界的支持,探索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平台必须走校企联合之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基层、前沿一线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及企业的运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提供可能和方便。充分利用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国家级比赛的平台,开拓大家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大家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基于中医院校有服务于民的特色专业,倡导学生定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开展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在服务于民的实践活动中,启迪思考,锻炼提升能力。
  (五)科学研究体系(Research)
  1.开展中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为当前我国中医院校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出现蓬勃发展趋势,不断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研究会议,出版研究成果,立项研究。但是当前国内教育界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国中医院校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教育科学研究将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依据,并进一步指导教育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实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教育科学研究积累经验、产生素材,并反作用于教育科学研究。
  2.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不健全、创新型社会氛围不浓厚、社会创业的社会环境不成熟、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匹配等问题,更应当重点研究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形成创新创业的理论共识,凝集力量推动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的良好发展,让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医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3.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广大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从事科学研究,进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总结分析、探索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理论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理论水平、理论素养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2]  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3]  石国亮.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4]  罗国锋,王金玲,周超.五所世界名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经验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
  [5]  王强.困境与展望: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9).
  [6]  周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性研究刊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7]  魏亚平,潘玉香,孙娟.“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式创业教育体系构想[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
  [8]  黄林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
  [9]  马从兵.高校创业教育德育功能探讨与实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3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