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儒家传统哲学对“人”的观照是贯穿始终的,从孔孟开始一直到宋明理学期间两千多年,儒学大师的思想中都体现出对“人”本身的观照,对人自身修养和发展的探求。“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个方面的代表。
  关键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阐释在很多著述中都被认为是中国儒家传统哲学对“生态伦理”或者“环境伦理”关注的一个重要体现,或者直接把这个概念当作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说。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只是看到“天人合一”这个词所表现出来的“天”与“人”的之间的一种关系,未能探求到“天人合一”之本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说,究其根本――它是对“人”自身的观照,从根本上是为了“人”的,今就试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来辨析之,以就正于方家。
  一、“顺天应人”的《易》经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涉及“天人合一”思想的是群经之首的《易》经。“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利用仰观俯察这种直观的领悟,中国古人开始为“人”能够在原始的大自然无常变化中适应和生存探求最为合适的方式。
  《易》本为卜筮而作,其言皆以象数断吉凶,其主要大意是说人之行为“顺理则吉,逆理则凶。” 教人“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向凶”2的必然之理。
  《易》由伏羲画卦,文王系彖,周公系爻,孔子《十翼》3专注义理,发挥经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互相发而不悖也”。4这是《周易》的成为经书的过程。无论就其“象、占”之本义,还是仲尼微言大义的推理解说,究其根本来说还是“顺天应人”。
  伏羲作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于是“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5对于天与地、山与泽、雷与风、水与火这八种自然现象之间矛盾的初步认识,古人模糊知晓这八种自然现象在宇宙中是彼此交错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单一而存在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数往而知来。”就是用易卦的方式来占知来事也。盖因人之数往者皆自远而近,如唐、宋、元、明、清的顺序,从古远到现在是“顺”序;人之知来者皆自近而远,如今后一年、未来十年、世纪中、世纪末,自现在到将来是“逆”数也。伏羲八卦之推演,就是让人“占往知来,趋吉避凶”,这是其一。
  “乾卦”是两乾相重,“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言天德广大,万物之生皆有赖于天。彖传认为天有云雨之行施,大明之运行,四时昼夜之变化,保合太和之景象,故能普利万物,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以活动于宇宙之间。天道刚健,人观此卦象,以天为法,从而自强不息,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分体现了“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人顺应自然变化而无动于衷。
  “坤卦”两坤相叠,“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此言地德普及万物而无边,地德之善能顺承天道变化,广能包容万物,以生养万物。地顺承天道,其势顺承于天,其体厚能载万物,人观此卦象,从而取法于地,以厚德载物,即以厚德育人,是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取法于地,同样是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从山川地理的变化学到厚德育人的经验,它的目的还是为“人”而存在的。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天得出“四时不忒”之神道。圣人以神道设教,使天下信服。在这里“神道”并不是像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里面所说的天上神的“神道”,6而是“四时不忒”的神道,是四时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天地大道,圣人通过观天,以神道设教,普育万民。让人知天时地理、晓阴阳变化,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找到“有常”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来,对其或适应或改造。
  不论其对于天象观察如何精微,还是其对地理之势了解如何细致,其本意还是为“人”而存在的,即“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里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7之谓也。
  二、孔孟论说中的“人性关照”
  孔孟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主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达两千年之久,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没有衰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论语》其实是一本教人怎么“做人”的教科书,《孟子》是一本教人怎么“做人”的论文集。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主要归结到“人”本身。圣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里就看到圣人的修身过程怎样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就是要“知天命”。就像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所说的“善的意志是人的存在所能独有的绝对价值,只有与它联系世界的存在才能有一最终目的。”因此自然的最终目的就是这种道德的人,只有服从于道德律的人,才是能有超自由能力的自然存在物。在这里,康德思想高度终于达到了孔子的程度,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对于人的关怀是高度一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逆理而行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的,我们要认识到天道然后顺理而行,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观察自然变化可以用到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遇到困难之时那个朋友还站在自己的身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等一些涉及到天地自然变化的语句,其实从《论语》整体的角度看,整本书都在关怀着“人”的一举一动,教育我们知道“天道”,然后顺之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
  孟轲则把孔子的微言大义加以挥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8如此,则心、性、天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大学》开宗明义就是要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一环也不能少。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里补充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襄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9修身之本在于格物之至,就是要达到“众物之表襄精粗无不到,而吾之心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怎样才能达到格物之至呢?
  所以圣人之教,究其根本还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也。这句话是《中庸》开卷明义第一章,“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于是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该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10朱熹在《中庸》这一章里面的解释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儒家学说中的天人关系――“本于天而备于我”;也就是说人之所学是人本身固有的同样也是源自于天的“性”和“道”,就是在追求“天道”的同时也就在修养、反省自身的时间,这是一体的。
  儒家的修身养性最后达到的要求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就是说,人通过明心见性,可以达到与天、地并列的永恒之存在。现在的我们只能感叹这种“天人一体”理想追求。作为“孔门传授心法”的《中庸》,是儒者修养的不二法门,他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达到“与天地参”的最高境界。这便是儒家“天人合一”论说的根本,是个人的一个修养、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

  就现在有些论述中的“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点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肤浅的。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的自我修养的最高追求,只有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这个境界,达到“人是自然,自然是人”这个境界才有可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宋明理学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
  汉代儒学经董仲舒等人的官方化,虽然提出了“道之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没有让儒学昌盛,反而逐渐僵固而式微。继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在与玄学和佛学互相挤压和磨炼中,儒学学者开始兼容并蓄。至北宋,则有周敦颐(濂溪)“默契道妙,得千载不传之秘。”11揭开儒学中兴的序幕。
  这个时候,天人关系论说仍是人们探讨的中心问题。周濂溪首先以“诚”释天,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12在这里周濂溪指出人之“诚”的立极。
  张载发展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论,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13并进一步提出“大其心以知天”的论点。
  实际上,无论用“诚”释天,还是“大心知天”,天人之合仍然无法完全统一。只有到程颢(明道)悟及“仁心”,天人遂归至“一本”。明道先生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下便认取,更不可外求”,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14程颢主张人道即天道:“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乎?……天地人只是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15故至此,天人是一,天人无间,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遂至圆融通直。
  下至南宋的朱熹,“人未离乎天”、“天未离乎人”,仍是此一思想的延续。在此理路中,天与人,主观与客观面是均衡地、对等地合一。
  而由陆九渊起,下迄王阳明所兴起的“心学”,则是凸显了人的主观层面,走上以“人”合“天”的理路。
  陆象山本孟子“仁义内在”的思想提出“先立其大,发明本心”。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中,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斯理。”16并得出结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象山的这种“心即理”的思想到明朝的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而发展到极致。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还说:“天地之发窃处,是吾心的一点灵明。”并进一步解释道:“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日: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17王阳明认为离心无物,离人无天。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天是“一气流通”,但“人”已占了绝对的主宰。
  通过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辨析,我们从里面看到了“人”这个主体的凸显。中国儒道思想家孜孜不倦追求的大道便是要做到“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外很多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周易・系辞下传》
  2 《周易本义》第一页,朱熹・注
  3 易传十篇,非孔子一人而作,汉人称为“十翼”,言其为易经之羽翼也。
  4 《周易本义》第一页,朱熹・注
  5 《周易・说卦》
  6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214页
  7 《周易・说卦》
  8 《孟子・尽心上》
  9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朱熹・注
  10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朱熹・注
  11《濂溪学案》
   2 《通书・诚上》
   3 《正蒙・乾称》
  14《二程遗书》
  15 同上
  16 《象山先生全集・语录上》
  17 《传习录》卷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2692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