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棉企改革任重道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后祥寿

  自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棉花流通体制开始有了实质性改革。特别是去年国务院提出“一放、二分、三加强”为中心的棉改思路以后,进一步推进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棉花购销价格已基本由市场形成,经营渠道逐步拓宽,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增强,棉花生产布局逐步趋向合理,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有所缓解,纺织企业开始走出困境。但是,新旧体制交替中衍生出的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主要问题及成因
  
  第一,棉花市场信誉危机
  在新旧棉花流通体制交替的过程中,棉花市场出现了诸多不规范的现象,特别是商业信誉危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棉花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现象严重,“黑心棉”已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全国棉花专项打假发现的问题惊人。经营过程中,贸易往来者互不信任,尤其是货款的结算成了一块心病,买方要求货到付款,卖方则要求款到发货,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弄不好就可能出现新的拖欠。经营者与棉农签订的订单、合同,约束力不大,很多成为一纸空文。经营者之间、买卖双方都持一种戒备心理,离信誉太远。之所以商业信誉危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所致。旧的棉花流通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出现了新旧体制交替中的断层。其次是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由于棉花市场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很多交易规则有待完善,使不讲信誉者有机可乘,加之一些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了棉花市场交易中的不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市场信誉危机。
  
  第二,棉花流通企业改革滞后
  199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棉花企业依据《决定》和《意见》精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内部改革。如湖南省的棉花企业以理顺关系、减少环节、开拓经营、减员增效等为主的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棉改的要求相差甚远,关键是没有从体制和机制上突破,只是一种改良;强调客观政策原因多,不是主动改革,而是抱残守缺,求稳怕乱。不少地方还在等待观望,仍然存在企业吃政策性银行的大锅饭现象,亏损有增无减,包袱越来越沉重。也有人抱有幻想,多方寻求政策保护,不是利用现有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守着“主渠道”地位不放,仍旧想用垄断经营来维持既得利益。
  棉花企业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烙印较深,思想观念陈旧,政策依赖性强。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棉花企业一直是在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供销社棉麻公司可以说是改革开放20年来最后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的一块“宝地”。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化企业人才。当然,也有不少客观原因影响着供销社棉花企业的改革:一是历史经济包袱沉重,难以负重改革。如湖南省常德市供销社棉麻系统1999年通过国家和省财政清理挂帐认可的政策性降价亏损及其他包袱就有11.8亿元,应付银行利息1.147亿元,至今没有个明确的说法。1995年以前纺织企业拖欠棉花企业的货款高达2.12亿元,绝大部分纺织厂已宣告破产,清偿率为零,纺织企业丢掉了债务,而棉花企业仍然背着这些包袱运转。二是银企关系复杂。目前棉花企业占用农发行的资金额相当大,且包袱沉重。又如湖南省常德市棉麻系统在发行的贷款总额高达30多亿元,其中有问题的资金占到50%以上(含政策性清理挂帐亏损,纺织企业欠款,应付未付银行利息及费用亏损等),余下的有效资金都是棉花库存。企业的全部不动产均已抵押给了农发行,按地方政府要求实行“两个置换”改革,买断重组没有资金来源,棉企的改革势必牵涉到银行的利益。农发行与棉企的关系是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棉花质量令人担忧
  我国的棉花生产处于一种千家万户的分散状态,棉花的质量一直很不稳定,从2000年底开展的全国性棉花专项打假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可以充分说明。目前正处于棉花新旧体制交替之中,棉花的质量问题令人担忧。一是多家经营加大了质量监管的难度。棉花经营放开后,势必增加不少的棉花经营者,加之分散的棉花生产,使棉花质量监管工作鞭长莫及。二是落后的棉花加工工具死灰复燃。新旧体制交替中对市场的监管一时难以到位,那些损害棉花加工质量且早已封存禁止使用的“两小一土”(小皮辊轧花机、小锯齿轧花机、土打包机),由于其成本低,见效快,运作灵活,采取游击战的方式纷纷出动,严重地损坏了棉花的质量。三是利益驱动带来的短期行为。首先,棉花生产者在得不到价格补贴的情况下,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无暇顾及棉花质量。如湖南省常德市澧水流域的部分棉农,将20世纪80年代的由“湘棉10号”退化后的棉种搬到了田间,其衣分率高达52%,老百姓称之为“对轧棉”,纤维粗而短(长度只有25mm),根本不能作纺棉,但产量高,现大有蔓延之势。其次,棉花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不顾质量和信誉,做一槌子买卖。如常德市目前一些新投资即将上马的小轧花厂,其设计、设备都未按规范要求去办,不但造成了重复投资浪费,还为今后的棉花加工质量及安全留下了隐患。四是棉花生产滑坡。在计划经济时代,棉花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棉花生产均由各地政府出面,供销社棉花企业出钱,农科部门出人共同组成棉花生产服务体系,指导棉农科技兴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棉花这一商品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加之近年来棉花经营不景气,棉花企业严重亏损,无力对棉花生产进行再投入和扶持。同时,棉价的下滑也影响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和生产投入,导致棉花生产滑坡和质量下降。
  
  第四、棉农利益受损严重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棉花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趋严重,全球化经济对我国的棉花冲击较大,直接损害了棉农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一是失去了保护价。2000年度开始棉花收购价完全由市场形成,此时正处于全球棉花供大于求、国内棉纺企业压锭减产的关键时刻,棉花收购由原来的保护价7元/斤降到5元/斤,随之到去年的3.8元/斤,下降了45.7%,而棉花的生产成本却有增无减。据常德市的植棉水平来看,一亩棉田的直接生产成本要450元左右(种子20元,薄膜30元,肥料100元,农药80元,税费200元,水电费20元),按非灾年平均亩产150斤皮棉,市价4元/斤匡算,收入约600元,减去直接生产成本后,每个劳动日(40个投工)只有3元多钱,难以养家糊口。二是即将失去政府保护。多年来,各级政府为保护棉农的利益,在收购中曾出台“三不准”(不准限收、不准拒收、不准打白条)的政策,若农发行的收购资金退出棉花经营领域,其它商业银行又一时难以进入,政府的“三不准”便成了空话。三是失去“主渠道”的帮助。传统的农村产销模式下,供销社棉花公司是棉农的服务社,曾提供一系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棉农的棉花不愁卖,有现钱。今后,棉花交到哪里好?有没有现钱结算?等等,疑虑重重,棉农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几点建议
  
  新旧棉花流通体制交替中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扰乱棉花流通秩序,扭曲供求关系,损害棉农利益,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和棉花产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加快改革步伐,走棉花产业化之路
  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彻底放开棉花市场,鼓励公平有序竞争;认真搞好政企分开;加强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及棉花市场和质量的监管,尽快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世贸组织运行规则的棉花流通体制。
  各级供销社棉麻公司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想法,勇于脱胎换骨地改革,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转换体制,大胆引进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先进机制。要充分发挥现有供销社棉花企业在设施、网点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自我,通过搏击市场、赢得效益来体现“主渠道”地位。与此同时,国家要尽快解决好棉花企业的政策性历史包袱,各级地方政府要尽早出台棉花流通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加速棉花企业改革的进程。
  推进棉花产业化是解决好棉花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唯一途径。一是扶持棉花生产大户,棉田逐步向植棉能手集中,走集约化生产之路,使其朝着棉花生产企业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扶持具有一定优势的棉花经营企业为龙头,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产、供、销一条龙,带动产业化。三是扶持具有一定优势的纺织企业,通过其在棉产区建立棉花生产、加工、收储基地,一头连生产,一头连市场,产、加、销一体化,促进我国的棉花产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信誉危机问题也将逐步解决。经营者要遵守市场游戏规则,规范各自的交易行为,诚信为本,创建良好的商业信誉氛围。
  第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国棉竞争力
  随着棉花市场的放开,棉花的质量监管尤为重要。一要抓认识。要切实提高涉棉人员对棉花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企业的信誉,要树立品牌意识;二要抓源头。从棉花的生产抓起,抓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更新换代,继续取缔淘汰的棉花加工工具;从货源抓起,谁经营谁负责,实行质量保证跟踪追究制,严把进货关,杜绝不合格的棉花进入纺织厂;三要抓环节。对棉花的生产、采摘、交售、收购、加工、储存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环环紧扣,一环不漏;四要抓打击。严格按照《质量监管条例》对棉花质量进行监管,克服以往“运动式”的打击和以罚代管的作法,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强化执法人员的责任,使棉花质量监管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国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农村大局
  棉花是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棉农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新旧棉花流通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务必考虑棉农的利益和农村大局的稳定。
  (1)、确定合理的棉花价格,直接给予棉农补贴。从我国目前农村的植棉水平来看,棉花的生产成本南方高于北方,分散产区高于主产区。从湖南省常德市棉花生产成本来看,每斤棉花交售价定为4.5元为宜。若市场收购价低于4.5元/斤,应由国家财政直接补给棉花生产者(目前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价已高出45美分/磅)。
  我国既是一个产棉大国,又是一个用棉大国,产棉量和用棉量均占世界的1/4,其地位在国际棉价中举足轻重,不要一味被动地与世界棉价接轨,要主动确定合理的棉价来主导世界棉花价格。
  (2)、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防范农业自然风险。近年来,国家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远远不如对城镇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入,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大了农民抗灾补损的投入,增大了农产品的成本。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增强防范农业自然风险的能力,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3)、减免农业税收,扶持弱势产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建议国家减免农业税收,扶持农业。同时,还可以试行休耕养息、发展生态农业等方法来扶持农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1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