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政治参与与制度的关系为标准,主要从制度的视角探讨当代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行为特征及原因所在,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力图找到一条有效消除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危害性、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新路子。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
  
  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即非政治职业者或政治职业者的非角色化的政治行为。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也称为“体制外政治参与”或“非程序化政治参与”。不少学者指出,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知行偏差的问题,但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有序的大学生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能力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
  一、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1.从社会制度视角分析,有经济体制根源、历史文化根源、政治制度根源等。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时代性特征。比如,大学生参与动机由信念性动机向分配性动机转变;在参与方式上,由以政治动员为前提的政治运动方式转向以政治动员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性参与方式。正上这些转变,要求学术界必需注意探索出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变化规律,并用其指导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社会化和和谐校园的健康发展。
  2.从教育机制视角分析,有学校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根源。1995年以来高校管理的取向更加务实,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评价和满意度下降,大学生政治参与出现内在动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情形。这也正代表了整个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与现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广大大学生开始重新反思,社会主导价值精神逐步回升,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并务实化,参与行为理性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及参与基本素质较高,但行为投入不高。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与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这一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改革为大学生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现实的生活问题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时至今日,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的内需不足等多种因素给大学生的生存造成冲击,如何使大学生理智地、有序地、健康地通过政治参与而合法地达到自身的利益诉求,是教育部门和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3.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分析,与大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不成熟的政治素质等有关。21世纪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开始借助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愿并进行政治参与。网络时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所表现出来的网络分权、平等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政治控制的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自发性、突发性、直接性、松散性、隐匿性。因此,继续依靠传统政治控制可能适得其反,高教部门必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促进政治制度化建设。比如,在制度机制层面,要完善与发展政治参与制度,形成畅通的网民与政府间“诉求―回应”机制;在教育引导层面,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发挥知识分子的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社会文化层面,要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发挥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凝聚力。
  三、在金融危机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实现的对策
  1.扩大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参与渠道是进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它是政治文明运行和发展的交通枢纽。不断开发并拓宽大政治参与渠道,对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活跃大学生政治思维、繁荣校园政治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类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以达到使大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群体及时了解掌握政府决策信息、背景和资料,合理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要求,避免青年政治参与的盲目性、突发性,并配合以党团组织、学校、社区的引导、疏通。
  2.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是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条件,它是政治文明得以启动和运行的能量供给装置。大学生政治参与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其政治参与意识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效果。唐湘宁发现,大学生所推崇的人物中,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经济界精英、文体明星表现出了相当的集中趋势,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古今中外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她指出,这正是高等教育特点的反映,即高校是培养社会领军人物和社会主导力量的核心机构。她还特别说明,在我国,当其在个体的意义上使用“群众”用来表示与“党员”、“干部”不同的政治身份时,使众多大学生产生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缘与疏离感,以至于他们在政治参与行为投入上表现得有些不太积极。因此,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的自觉程度,以形成广泛介入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
  3.注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和效应。大学生政治参与效能是指大学生已经或者正在实施的政治参与行为对实施对象或者实施过程的影响程度。它表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结果、功能等。当这种参与效能表现为群体行为绩效时,政治参与效应便产生了。当大学生对自身参与效能有了主观评价与认知,便形成了政治参与效能感;当大学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效应有了主观评价与认知,便产生了政治参与效应感。大学生政治参与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政治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和政策运行的合理化,当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迅速扩大可能加剧“参与危机”,形成不良的政治参与效应,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导致社会冲突和动乱。因此,要尽量克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非程序化和非制度化,否则其产生的负效能和负效应必然会影响我国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意从制度建设方面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有序有效地参与政治。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指的是不符合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规定的有关程序和步骤的政治参与,它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对,而不等于非法政治参与。当代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为越级上访、请愿行为、抗拒行为、暴力行为、非理性的网络参与等形式,具有组织的非程序性、动机的多样性、行为的非理性、后果的消极性等特征。因此,要真正实现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应该实行“嵌入式”的教育模式,即实现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学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多方共识和互动,为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提供制度支撑、政策支持、经济支助,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有序政治参与的作用和意义,从而选择正确的政治参与形式。这是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发展与升华。
  5.注意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与当今新的一代大学生相比,前者是高度政治化,言必谈政治,后者则是高度非政治化。前者的政治使命感与后者的政治冷淡,前者的泛道德主义的政治参与激情,与后者的世俗功利性与个人中心意识,恰成中国历史上的两代人之间最为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大陆独生子女这一代开始进入青年大学生群体,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已经到来,大量城市与农村游民的出现,将会对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产生严重的冲击。如果社会矛盾进一步出现激化趋势,大学生的这种心态情况也会新的发生变化,新的政治化趋势也会出现。特别是电脑时代的到来,国际信息传播方式产生的革命,新一代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都将会对这种新的政治化形成的风格产生影响。事实上,这种从非政治化向政治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在某些大学生中出现。
  
  参考文献
  [1]宋争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河南社会科学,2007.6
  [2]邵二辉.新形势下青年政治参与的几种演变.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李运兰.青年学生政治不参与的原因与对策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06.2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85-),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南县三塘镇振兴路:衡阳市技师学院财务处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财务管理研究。邮编421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