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宅男天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键一

  几年前,我带一位新加坡导演逛香港。那时,盗版光盘仍然盛行,我告诉他,旺角的信和中心是盗版光盘主要的销售点——商场二楼,大半层售卖盗版光盘,中外影视剧、游戏等等。而商场地下则有很多售卖运动鞋的店铺,当中不乏限量版、特别版。导演问,运动鞋也应该是冒牌吧?我说,光盘是盗版的,运动鞋是正货。他一脸惊讶。对他来说,卖盗版货的地方,是不正当的地方,不正当的地方,怎可能有人卖正货。
  他不明白香港人的消费伦理:电影可以看盗版,衣履服饰却万不能假。要买冒牌衣履,请移步到女人街。
  “老翻”与“四仔”
  有内地网站介绍信和中心,形容那里是“宅男天堂”。在未有互联网前,明星照是那里奇货可居的商品,一幅明星照可以卖至百多元。在信和卖明星照的店铺门庭若市,也吸引了一批校服少女,而这道风景今天不再。不过,那里仍有大大小小的饰物店,漫画店,但也不至于“宅男”当道。
  上中学时,我第一次逛信和中心,对这个地方没有多大好感。走廊窄、楼层低,人头拥挤,装修中的店铺乌烟瘴气。当时,我心里只是想,商场万一失火,肯定冇命。后来,因为大大小小的事务,总会跑去信和。所谓“事务”,当然离不开买电脑游戏、买盗版碟、买球鞋、买漫画、租住离岛旅舍等等。1990年代末,日剧热潮涌港,信和的日剧VCD最多最齐。整套剧集附有剧照,精美包装,才100元——都是盗版的。那些年,信和二楼几乎全层都是木村拓哉、竹野内丰。另一边厢,不少中外主流电影的VCD、电脑游戏光盘,八元一张,光盘装在透明胶袋内,只以墨水笔标示片名,包装也省了。顾客不管优劣,瞎着眼乱挑,一买几十套,其实没有时间看。卖盗版的店铺,没有店名,没有装修,以方便随时走人。以前香港人的版权意识薄弱,现在回望,那时的信和简直是“贼窝”。香港人称盗版光盘为“老翻”,感觉亲切,算是减轻了罪疚感。
  非主流的小众片、艺术片,正货特别昂贵,动辄三四百元,而一般盗版碟只供应主流片,谢绝小众。信和的“变色龙”充当了一班小众片迷的寻宝地。店铺名为“变色龙”,源于它“表里不一”。陈列橱窗的正货,明码实价;但细看货架,外面标价300,里面只卖60。店主说,他们自家制作盗版,没有黑社会关照,只能谨慎行事。以前,网络视频不如现在发达,“变色龙”是不少年轻影痴的聚集之地。
  后来,“变色龙”还是被外国片商检举,结业了。直至几年前,有消息称,“变色龙”迁到了信和12楼,卷土重来。上去看看,的确有一间卖盗版小众片、艺术片的店铺。店铺大了,货架整齐了,却少了以往在纷乱中寻宝的味道。原来,新店东是“变色龙”老板的弟弟,他说,“变色龙”结业后,哥哥转行去了日本做生意,卖潮流饰物。
  信和地库不起眼的角落,有一间小店也卖小众片,特别标榜卖的是禁片,老板Martin不卖盗版,只卖正货影碟和海报,也代客寄卖。跟“变色龙”不一样,Martin只卖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电影,从最血腥、变态到最精致、high art都有,问到每部片的风格,他滔滔不绝。要找某些失传的作品,Martin总有他的门路。一次,我要找一套被禁的旧片,Martin回答,“有!识货,只此一张,代客卖的,600元!”
  以前,在“老翻”普及,互联网未兴的时代,大半个信和被“老翻”占据。除了电影、日剧、电玩外,还有“四仔”,“四仔”即没有打马赛克的色情影片。信和旁的海景商场,标榜“四楼有四仔”,信和三楼就有,成行成市。中学时候,一位同学在四仔铺碰见老师,结果,老师比他还要慌张,匆忙离开。
  一鸡死一鸡鸣
  今时今日,视频网站蓬勃兴起。现在的信和,大部分“老翻”、“ 四仔”撤出了,反而多了一批在日本已经被科技淘汰的普通版(非蓝光)DVD,价格便宜。现在,信和多了饰物店。细心观察,大部分饰物店的陈列架都是一个个工整的四方格,每条边约一呎。那些四方格组成的陈列架,不是一般的陈列架。其实,每一个小格,就是“一间店铺”,香港人称为“格仔铺”。香港商铺租金高昂,已经成为了香港人创业的一大障碍。有志创业者,唯有向商户租用“格仔”,月租数百至千余元。很多时,“格仔”的租户,会在商场内的几个商铺,甚至在几个商场租用不同的格仔,以分散风险。对租户而言,经营“格仔铺”固然只得微利,但他们渴望随时日累积,多储点钱,可以到其它商场经营“车仔铺”(即手推车形式的小摊位)。
  在旺角,旺角计算机中心经营计算机产品;旺角中心卖女性服饰;流潮特区卖时尚衣服、小玩意,总有既定的型格。偏偏在信和中心内,一鸡死一鸡鸣,随时间淘汰、再生,从“老翻”到“格仔铺”,与社会共生。信和中心,看来一定要立立杂杂、乌烟瘴气,才有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70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