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源型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构建模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云

  摘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现存问题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资源型城市应当构建“主导产业、接续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四大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具体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模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接续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决策,对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现存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涉及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据统计,中国20世纪中期建成的资源城市中,有50座出现资源衰竭,导致300万职工下岗、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创新,无论对资源型城市本身,还是对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资源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的重要举措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没有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就失去了载体。对于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后期,往往是发展接续产业最有利的时期。若错过这个时机,到资源递减阶段乃至资源完全枯竭后,再研究城市转型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包含“接续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有序转型的重要保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新跨越的重要举措,而且对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径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衰落的资源型城市往往“资源依赖型”产业一业独大,并形成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从而形成高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最终陷入“资源陷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资源型城市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产业升级战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产业升级战略”的核心内容。
  
  二、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理论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策研究咨询部门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引用较多的定义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界定。该决定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健康、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本研究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其核心应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二)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具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有序接替、产业向高端化延伸、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的特征。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路为: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水平、强化能化产业的优势地位的同时,强力推进高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主导产业有序升级。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形成主导产业有序升级的局面,接续产业与主导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完善的配套产业。
  ――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夯实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保障完善的支撑产业。
  综上分析,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包含“主导产业、接续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四大层次。
  
  
  三、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型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确定其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确定其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
  2.以接续产业为重点,实现产业的有序升级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接续产业,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力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接续产业就是下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二)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决定接续产业、配套产业与支撑产业的关键,也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出发点。
  根据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主要有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准则、原三代平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等。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一般从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和市场潜力三个方面进行选取。但这些方法由于仅仅依靠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忽略了一些可能出现的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地区产业的情况。因此,本研究结合定量分析、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和产业要素未来竞争力的全面比较,来确定资源型城市各阶段的主导产业。
  资源型城市选择的具体程序为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1.产业选择的历史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部门是在社会分工和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市产业的历史分析,可以了解资源型城市市各产业的变动情况及与全国的比较,从而确定资源型城市市产业结构现状,并分析各产业的现实基础,推测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资源型城市市产业历史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包括:主要产业的结构变动;主要产业的比较增长速度;主要工业的历史竞争力分析;最后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发现发展基础较好或呈现较好发展趋势的产业。
  
  2.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成功的实现了城市转型,其产业升级路径其

经验值得资源型城市学习和借鉴。本部分重点考察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地区都发展了那些主导产业。
  3.产业竞争要素分析。本部分落脚于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对产业各要素及相关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各产业未来具有的竞争能力和可能的发展态势。本部分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由相关研究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为资源型城市各因素对产业的影响进行评估。由此可以发现各产业在资源型城市具有的优势和缺失的条件,为产业的发展思路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本部分的分析范围,集中于前两部分所发现的具有较好发展基础或呈现较好发展趋势的产业。
  
  4.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结合产业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和竞争要素分析,得到资源型城市各阶段主导产业选择的结论。
  
  四、陕西榆林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榆林主导产业的选择
  1.榆林主导产业选择的历史分析
  (1)产业地位分析
  “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经济的迅速发展,榆林市的产业结构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榆林市各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趋势。榆林产业地位分析反映了当前在榆林处于支柱地位的产业。
  ――煤炭、电力产业在榆林占有绝对重要地位,其产业规模和赢利状况均处于榆林前列。化学工业规模较大,但其赢利状况并不理想。
  ――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服装业处于较低位次,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产业的赢利能力较强。
  (2)比较增长率系数
  主导产业必须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该产业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相比具有较快的扩张速度,且扩张速度有稳定上升的趋势。可以采用比较增长率系数的指标反映行业的扩张速度。
  比较产值增长率系数为地区某产业的平均产值增长率与全国该产业平均产值增长率的比值。如果比较增长率系数大于1,说明地区该产业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数;反之落后于全国平均数。榆林市应当重点选择比较增长率较大的产业。
  
  ――榆林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大部分产业的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饮料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说明榆林现代农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榆林煤炭开采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化学工业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增速基本持平,说明榆林引入了一批大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营运状况并不理想。
  (3)主要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使用产业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可以全面反映行业的竞争力状况。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就是某一地区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该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某地区该产业在的规模及抢占市场的能力和在全国产业中的影响能力;销售利润率是某地区产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地区该产业的获利能力;劳动生产率是某地区销售收入与全部从业人数的比值,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竞争能力。
  ――榆林市煤炭开采及电力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
  
  ――榆林大部分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
  ――榆林市煤炭开采业、食品加工业和饮料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榆林纺织工业、造纸业的竞争力较弱。
  (4)榆林市主要产业的综合历史分析
  以上部分从榆林市现有产业地位、产业的比较增长率系数及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角度分别对榆林市主要产业进行了分析,从而我们可以对榆林的产业总体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从上表可以得出结论:
  ――煤炭开采和电力产业在榆林市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各行业的历史分析中居于前列。饮料工业、农副食品工业显示了其在榆林市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历史分析结果较好。
  ――纺织服装、造纸等工业的评级结果较差。
  2.榆林主导产业选择的竞争力要素评价
  本部分的分析框架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设计,使得对产业要素得分析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
  地区的产业要素包括产业需求、本地生产要素、市场开放程度、产业内的企业状态、产业组织结构、相关产业、环境和政府八个方面。地区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优势,才能具有竞争力。榆林的产业选择,必须依据榆林具有的各产业要素的特点。
  
  (1)产业需求
  产业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多数产业在榆林具有较为广阔的需求空间。未来十年是中国化工产品消费量最大的黄金期,也是煤化工技术真正实现在技术上创新突破的关键期,因而也是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本地生产要素
  本地生产要素又分为不可移动要素和可移动要素。
  榆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榆林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土地、盐卤、特别是土地在今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使榆林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但榆林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压力较大。
  榆林经过几年的发展,原有的优势行业培养了一批普通劳动力,积累了一定资本。但榆林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员和知识还比较缺乏。
  (3)市场开放程度
  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持续,往往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开放的市场是营造竞争氛围的先决条件。榆林要素市场的开放程度较好。开放的榆林逐渐被世人看好,榆林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榆林实施了大招商、大开放的政策,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批重大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大规模的投资将进入回报期。榆林市贸易投资政策对各产业的发展具
  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榆林的要素市场建设还有待提高。
  (4)产业内的企业状态
  榆林产业内的产权结构较差。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5)产业组织结构
  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内的企业能否发挥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条件。榆林产权组织的全球化程度、上升趋势及进入门槛等方面各有侧重。
  (6)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提升效应”,相关产业的互补形成的产业集群将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地区产业竞争力优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榆林煤炭及煤化工、盐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相关产业支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7)环境和政府
  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考虑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必须将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要素考虑在内,保持榆林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政府在营造产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一个缺乏基本竞争优势的产业,政府的效应微乎其微,但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适当的政府行为会推动产业的发展。
  (8)榆林产业竞争要素的综合评
  3.榆林主导产业的选择
  综合对榆林市产业状况的历史分析和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评价,可以对榆林市主要产业进行综合评价。从而选择榆林的主导产业、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
  
  (二)榆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依据榆林主导产业的选择结果,可以得到榆林各发展阶段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榆林主导产业沿着“以煤炭采掘和煤化工、盐化工为主一煤炭采掘、煤化工、盐化工与精细化工、新能源并重一以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一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路径转变。
  ――煤炭采掘业在2050年后将主要起配套产业的作用,榆林的化工产业将整合全中国乃至全球资源,进行生产。
  ――现代农业将始终起着主导产业的作用,但在百年发展战略中,榆林现代农业也将逐步提升。
  ――服务业将逐步从支撑产业一配套产业一接续产业一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将最终成为榆林的主导产业。
  
  (编辑:何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