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 宁 何茂林

  [摘 要]近年来围绕着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定位、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等内容进行的改革,已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课内外一体化、加强体育理论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理论。学校体育部提供各种可能的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基础选取不同的组合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增加保健学、心理健康学等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娱乐、健身、休闲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校教育改革;教学模式;教材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40-02
  
  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思想,各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已成为必然。大环境的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顺应教育改革的体育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探索。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对实践课教学的分析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在前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根据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体育教育理论》提出的“特殊认识过程的体育教学理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袭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
  (1)教学目标方面《学校体育学》和《体育理论》等教科书中,反复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于是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用机械模仿、课堂纪律和集体行动等规范约束学生,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条件与机会。
  (2)教学方法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向学生发出刺激信号,学生则根据信号被动地做出反应。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作用,使教学方法陷入“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正错误、五巩固提高”的单一模式中,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束缚了体育教学方法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3)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在制定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时忽视了大学生在入学前,受到12年体育教育的事实,以致大学体育课程和中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几乎没有差异。特别是在教材选用上,竞技体育的内容偏多,健身、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教材过少甚至没有,使得大学体育课基本上重复了中学体育课的模式。
  (4)课程结构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因教材内容不同,课的类型不同,负荷性质不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即使是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来划分课的结构,也应是多种不同的结构。以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作为体育课的唯一结构,无疑会从形式上限制其多样化的发展,阻碍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
  (5)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参数指标是通过摸脉搏获得学生课堂上心率变化的曲线。这一评价方法,将运动和学习的负荷单纯地理解为生理负荷,忽视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练习中智力和心理上所承受的负荷。再者,评价指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太低。教学活动通常是围绕着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展开的,而评价的指标却是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变化。另外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组织教法的课,学生课堂上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反应与变化截然不同。
  1.2 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分析
  多年来,在偏重运动技术传授、轻视理论知识教学思想的影响下,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为:第一,理论教学课时数少,与技术课教学相比差距甚远,只占6%(原部颁教学大纲)。第二,理论知识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缺少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体育理论教材。考试制度尚未健全,没有真正将理论知识看成是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理论知识内容偏重生物学观点,把体育只看成是与人体生理过程相关联的活动,缺乏对体育全面、多功能的理解和认识,就体育论体育。第四,理论知识讲授平淡、无序化,教师缺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和语意表述的提炼,缺少对授课技巧与艺术的研究,教学质量不高。
  
  2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上。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而展开的体育教学改革空前活跃。
  2.1 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教学目标应朝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移,从而拓宽它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2.2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化和处方化占主要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课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校体育课程朝个性化、处方化发展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
  2.3 体育教法和学法
  高校体育教学多元化的特点是:学生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时间、考试项目。教师由原来的主授者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师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习惯,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2.4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近年来围绕着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定位、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等内容进行的改革,已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课内外一体化、加强体育理论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理论。如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学校体育部提供各种可能的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基础选取不同的组合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增加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增加保健学、心理健康学等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等。如我校本着培养全面型人才以及使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宗旨,对现行的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改革。制定了一套适合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和教材。这套大纲的特点是:①增加了娱乐、健身、休闲的教学内容(如太极拳、健美操、对抗性和集体性强的篮球、排球、足球等)。②开设了必修课和专项选修课,一年级教材的基础课和健身课是必修课,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项选修课(根据我校的情况开设了足球、篮球、武术、羽毛球、健美操等课程)。③加强体育理论知识课教学,纠正过去重体育实践课,轻体育理论知识课教学的情况。
  2.5 淡化竞技,注重健身
  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不应该刻意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难,更不是为了参加高级别的运动竞赛夺奖牌。如果我们一味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话,势必会挫伤那些因先天因素影响运动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6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师资本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教学正面临着由“体育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转变,要顺利地、尽快地完成这个转变,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将科研成果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为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要特别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考核。考试中既要有对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应培养的能力的考核,也应有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学习,对他们课外自学的体育知识、技术、特长项目或具有自创性的动作或锻炼方法进行测试,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其锻炼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应包含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以及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建立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新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12-25.
  [2]杨荣林.大学体育与健康[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6):45-65.
  
  [收稿日期]2008-12-30
  [作者简介]霍宁(1968―),男,河北唐县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体育教学和管理。何茂林(1980―),男,河北承德兴隆县人,助教,学士,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1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