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大明

  摘要:本文在讨论了新形式下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提出了“共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改革方案的适度超前性和切实可行性的有机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的整体稳定性与适度灵活性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专业口径可宽可窄,所谓宽口径专业是指面向技术领域的可分列若干个专门化方向的专业。它具有就业岗位群较广、毕业生专业适应性较强的特点。
  
  一、高职宽口径专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经营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个专业教改成功与否,必须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上。要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就业率高,岗位适应性强,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达到上述目标,对于专业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不管专业口径宽窄与否均应遵循先进性、适应性、前瞻性和经济性原则。先进性指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应突出职教特色,具有先进性。适应性是指培养的人才及其专业方向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前瞻性是指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岗位要求,进行行业发展预测和人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和人才需求预测,使若干年后毕业的人才能真正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经济性是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在满足以上“三性”原则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教学经费投入、较低的教学成本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指出,经济性必须服从于先进性、适应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以上“四性”关系,以求适度超前性与切实可行性的有机结合。
  高职宽口径专业教改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就业岗位广泛性与针对性矛盾。也就是说,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怎样针对很广的就业岗位群,培养出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宽口径专业在编制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稍不注意,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问题。所以,专业设置“先进性、适应性、前瞻性、经济性”原则中宽口径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专业方向适应性。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定期对宽口径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拟开办的具有市场开发价值、就业人数多的专业化方向,确定适合宽口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教改方案和教学计 划。
  
  二、整合能力观基础上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不论专业口径宽窄与否,在体现高职特色、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关、教学观方面应是相同的。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在名称、叫法、文字表述方式上会有所区别。但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结构,即三个(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的基本模式。
  以能力素质为主线就是把“能力素质本位”作为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高职教育的能力素质观上应从“任务能力观”向“整合能力观”转移。“任务能力观”认为能力标准就是技能清单;能力本位的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CBE模式的DACUM方法就是任务能力观的代表。“整合能力观”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任务,能力应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另一方面,也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通过劳动者在完成特定的具体任务时体现出来的。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整合能力观最为适用。为解决宽口径专业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特殊能力,是由它来体现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应以其为核心进行培养。应当指出,我们目前借用DAC U M方法开发教学计划。借用的只是方法,而用的应是整合能力观的内涵,使之在教学计划制订及其实施过程中得以体现。上面提到的“一条主线、三个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是整合能力观的体现。
  
  三、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原则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改方案的核心和灵魂。在构建高职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一要体现高职特色,体现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二要解决上面提出的就业岗位广泛性与岗位针对性的矛盾。
  就业广泛性就是宽口径专业的“宽”。而要求高职人才较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就要掌握本专业某一专门化或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岗位针对性,这就要“窄”。因而在构建(设计)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解决好“宽”与“窄”的矛盾。我们对全国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的教改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比较、调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开展研究。认为拟采用建立一个公共知识平台,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选设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共基础,活模块”模式。“共基础”是指宽口径专业要为各专门化方向设置均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能力平台;“活模块”是指为各专门化方向设置不同的方向课和实训环节的模块,是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变化的。这是解决“宽”与“窄”矛盾的较佳方案。在设计教改方案和制订教学计划时,体现“市场定位、由宽变窄、打好基础、宽窄适度、设活模块”的原则。
  “市场定位、由宽变窄”,主要体现在教改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头尾两个阶段。在教改方案或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先要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对本专业的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人才岗位群的岗位分布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对就业岗位群人数调查预测,为确定专门化方向、构建公共知识平台和设置专业方向课模块做好准备。在教改方案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期,即开出专业方向课之前,根据近期市场情况及行业情况,决定所需开设的专业化及班级数。这是较好解决教育滞后性和职业岗位适应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市场定位、由宽变窄”的过程中应实行产教结合,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意见。这是实现好这一原则的关键,这也是教改成败的关键。
  “打好基础”是指设置(设计)一个各专业化都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能力平台。“宽窄适度、设好模块”是指所设置的、所学的专业知识面、专业技能不能过窄,专业课程以专门化方向建立模块。随着科技进步加快、职业技术岗位技术含量上升和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及经济全球化,岗位针对性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即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既要为较快适应就业第一岗位工作打好底子,也要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满足流动需要的“社会人”做好准备。此外,专业方向过窄会形成岗位针对性强但方向单一,使就业适应性下降,增加就业难度。根据这一原则在设置专业方向课和实训环节时,应借鉴”一主二辅、一精多能”的模式,即以一专业方向为主(且做到精通),辅以其他专业方向。否则,就业方向单一,就业困难。实践经验证明,宽口径专业在设好公共知识、技能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一二门专业方向课程及其实践教学环节,就能解决增设新的专业方向的问题。只要在做好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这一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共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改革方案的适度超前性和切实可行性的有机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的整体稳定性与适度灵活性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梓城,孙丽霞.高职宽口径专业教改方案编制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5-47.
  [2]张振英,张国,陈虹,杨光明.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2-14.
  [3]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34-137.
  [4]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98-101.
  [5]汤胜民,丁原春,秦有德,等.行业性高等学校(高职)主体专业宽口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12):58-60.
  [6]陈梓城,孙丽霞,宋嘉玉,等.高职宽口径专业构建“共基础、活模块”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7-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