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止境的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红衣棒糖人

  这项赛事本身也许已经比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更著名,尽管它已不再从巴黎到达喀尔,尽管它已离开非洲和撒哈拉沙漠,离开勇士们的终点玫瑰湖,但是那图阿格雷勇士造型的金色奖杯没有变,远征的精神、用生命冒险的勇敢与1979年的第一届比赛绝无二致。
  Thierry Sabine是位越野摩托车手。在1978年阿比让-尼斯的拉力赛中,他在利比亚的沙漠中迷路了。艰难跋涉的过程中,他为撒哈拉沙漠的壮丽景色所折服,开始设想一种从欧洲直达非洲最西端的比赛,让更多的人分享激情。这就是挑战和梦想的开始。第二年,第一届巴黎-达喀尔拉力赛诞生了,并在33年的过程中,一步步成为经典赛事。
  在33年中,达喀尔拉力赛的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2008年,由于恐怖威胁,达喀尔拉力赛停办一年,次年移师南美,但是比赛依然火爆。
  达喀尔拉力赛不仅仅是四驱车的天下,一同参赛的也有摩托车和卡车。本田、雅马哈和KTM等顶级名牌都在此一展风姿,而卡马兹、奔驰重型卡车在沙漠里咆哮的画面更让人过目难忘,这是一种活的广告,尽管达喀尔没有真正意义的厂商车队,但是参赛行为本身就是对品牌精神的诠释。罗比?戈登,这个以每年飞跃发车和优异成绩而著名的个性车手,他的比赛就和悍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附着在车辆上,让他在毛里塔尼亚的沙海中乘风破浪。而彼德?汉塞尔、增冈浩和阿尔方等名将谱写的三菱七连冠神话,更是把品牌的烙印重重地打上了这项赛事。
  达喀尔拉力赛33年的历史中塑造了无数个人英雄。瓦塔宁、坎库宁、塞恩斯在世界拉力锦标赛上已经是叱咤风云的冠军名将,而在达喀尔漫长而艰苦的比赛中,他们找到了另一种辉煌:坚持的力量,稳定的发挥和对胜利持久不懈的渴望。法国名将彼德?汉塞尔,六次获得摩托车冠军后,又获得过三次汽车组冠军。他一次又一次参赛,一次又一次夺冠本身就是对达喀尔精神的诠释。施莱瑟,这名独立参赛的德国女车手,靠着无与伦比的毅力连获两次冠军,在男性为主的赛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而中国人与达喀尔的缘分,也已经步入了第九个年头。2003年,罗丁和刘大地在达喀尔拉力赛崭露头角。第二年,老将卢宁军和罗丁一同参赛,罗丁成为了第一位完成比赛的中国人,而卢宁军的辉煌还是之后长年的参赛,不懈拼搏给中国车迷留下难以磨灭印象。再一年的比赛中,周勇获得第19名的迄今为止中国车手最佳成绩。2009年三名摩托车手参赛,而2011年麻俊昆带来了自己打造的钢管车……中国人正在达喀尔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越来越多的选手带着梦想寻求挑战,而它们背后的力量如日产帕拉丁、奇瑞威麟等也借此进一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达喀尔拉力赛的精神不仅仅是持久或者勇敢,不是单纯的驾驶技术比拼或者意志较量,也不是科技革新层出不穷、赛车性能一分高下的战场,在伟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很渺小,在这种艰苦的比赛中,所有人都要同舟共济,才能共同品尝胜利的果实,这就是达喀尔的精神――无私。
  你会看到,马力大块头大的卡车,总是不顾自己成绩受到影响,拖拽陷沙的赛车脱离困境;你会看到,汽车组的四驱车帮助摩托车照亮道路,尽管这不是必须的,尽管他们素不相识,但这既是一种无私和友善,更是对以一己之力挑战比赛的摩托车手的最好致敬。赛场如战场,但这并不等于总要拼个你死我活。古来商人讲求的是“买卖争毫厘,仁义让天下”,赛场上也是如此,车手对自己的一分一秒是苛刻的,但是对于别人的危难,不能视而不见,这是“买卖争毫厘,仁义让天下”在赛场的真实写照。有一种胜利叫共同的胜利和大家的胜利,如果只是蜗角之争,那就失去了平和和大度,比赛的氛围变得钩心斗角,唯利是图。这不是达喀尔拉力赛要达到的最好境界。
  当然,这项运动不总是和这样让人乐观的基调联系在一起的。和登山一样,汽车运动也是高危险性运动,而达喀尔更是死神常常光临的比赛。迄今已有数十名车手在比赛中遇难,其中包括了两届摩托车冠军、意大利名将梅奥尼;还有不少观众和其他人员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生命。讲达喀尔的历史,不能只看到美好的一面,悲剧也是达喀尔的主旋律之一。当然,赛事组委会历年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车手的生命安全已经逐步得到更好的保障。
  为什么人们依然要前仆后继地参加这样危险的比赛?因为挑战是一种欲望,是一种瘾,本身的美好甚至超过了胜利。有许多车手从来没有取得过好的名次,仍然年复一年自费参赛:他们喜欢比赛,希望自己能够享受这样一种把不可能化作可能的过程,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每个人的比赛,都在共同书写着比赛的历史,每个人都是主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8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