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思路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山 郭陈平 李琳

  摘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其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出现后继乏人的尴尬。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严重冲击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逐利动机下,标准化的娱乐产品也造成人们的文化品位趋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 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88-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宗旨,这是指导一切开发行为与活动的根本前提,作为保护手段的开发也并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
  1.在产品开发与工艺开发之间有所取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开发应该摒弃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思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载体区分开来。为什么一块标准化制造的蓝印花布售价几元,而一块纯手工波斯地毯价值几万?差别就在于蓝印花布出售的是产品,而波斯地毯销售的是工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真正的文化价值在于工艺技术,工艺产品只是承载工艺技术的载体。因而,非物质文化开发的商品应该定位于工艺技术而非工艺产品。
  2.在还原开发与传承研发之间合理权衡。由于非物质文化时代性的局限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习俗难以在现代社会找到赖以植根的文化土壤。是否能够以现代人的视角加以扬弃、传承与创新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其实,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前人创新发展的产物,同样当代人也有对文化遗产加以推陈出新的权利。关键是在开发过程中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不能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来胡乱篡改。比如云南某地以抢婚习俗为名,行敲诈游客之实,影响恶劣。这种做法不仅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无益,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原则也是相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重在传承与研发,尤其是研发对增强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周立波在上海滑稽剧与文明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立了既适合现代人口味又保留海派文化特点的海派清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的成功典范。
  3.在静物展示与活态展示之间有所侧重。在旅游业的开发实践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博物馆化的展示。以文化园区的形式把濒临灭绝的民俗和技艺等的活动场景和物质载体保存下来,可以给旅游者留下感知观摩的历史资料,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其所隐含的文化底蕴有一个深入的解读却十分困难。所以,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对其进行活态展示与完整展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江南古镇,多采用电线入地等内部改造的方式对古建筑群进行宜居改造以挽留原著居民,从而将其淳朴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一并保留下来。显然,“行舟板桥下,洗濯运河边”的真实生活场景较之冷冰的青石建筑和空泛的影视资料更能让旅游者深切地感悟与品味吴越故地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魅力。西塘、同里等江浙古镇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游客正是活态展示与完整展示的开发成果。
  4.在国际营销与国内消费之间策略选择。在演艺界,许多演员出道时选择先到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发展,小有名气之后再回国发展,这样往往因为国际巨星的身份而能够在国内很快上位。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作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发展策略,将本土文化国际化后再出口转内销。传统上,中国一贯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的认知。可能是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再加上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国人面对林林总总的文化遗产往往无所适从。相比之下,外国人更容易感知中国的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文化差异,对外宣传的效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在国外取得认可之后,国人也会更快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责任编辑 吴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