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思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市场有着强大的精神内需。龙山县“非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在保护与开发方面遇到“瓶颈”,本文试图将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充分运用到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来,重点突出非遗产业的商业价值,以“非遗”经济推动“非遗”保护与开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1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和龙山县“非遗”情况
  1.1 互联网思维+“非遗”的发展内涵
  互联网已经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在“消费者时代”,任何企业都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意愿,产品必须在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注重用户的参与感和存在感。
  1.2 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我国“非遗资源”有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龙山县已经建成了四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截止到2018年8月1日,已普查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00项。其中土家族摆手舞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酉水船歌等1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高脚马等55个州级非遗项目,124个县级项目。刘代娥等7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肖泽贵等9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明等71人被认定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达139人,此外,2011年11月,龙山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族摆手舞之乡”。
  2 龙山县“非遗”现阶段发展主要问题及转变方式
  2.1 现阶段发展问题
  “非遗”传承和“非遗”环境受到很大威胁。一方面,龙山县“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县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人才流失严重,剩下多数老人或者小孩,学历普遍偏低,知识水平有限,对于“非遗”技能多掌握在自己手上,往下传承难度较大。“非遗”资源丰富,但并未形成产业效益。在“非遗”产品资源方面,多数以个人生产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生产,生产工序复杂,产品较少,且成本昂贵,营销渠道有限,产品实用价值高于审美价值;在“非遗”表演资源中,多数以政府推广、团队演出为主,“自组织”能力需要提高。
  2.2 互联网思维+“非遗”发展方式
  构建“流量平台”,充分展示“非遗”魅力。“非遗”项目众多,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通过“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扩大人流量,并通过“留言平台”与用户良性互动,提高用户的参与感。龙山县可借助当地特色节日,宣传“非遗”文化;政府要大力支持当地“非遗”文化“走出去”,参加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学术论坛、文化论坛、文化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龙山县“非遗”文化,推动当地“非遗”文化发展。增强“迭代”能力,塑造“极致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消费,消费者十分注重产品品质和产品创新,龙山县很多传承人技艺精湛,但是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创新精神,传承人应该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基础上,改进工艺流程、增强产品设计思维、融于现代化元素,多注重个性化、精细化生产,适应时代要求,推陈出新。运用“大数据”资源,科学管理非遗资源。将目前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数据多、分布广泛、收集困难、管理复杂等问题,将“大数据”运用于龙山县“非遗”资源,有力于把“非遗”项目进行结构化、数据分析、动态监管,进一步降低“非遺”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可以进一步对“非遗”领域相关项目、传承人及作品进行媒体宣传。借力“优势企业”,助力“非遗”发展。龙山县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方面迫切需求同各方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积极与互联网企业深入合作,发挥其平台与技术优势。
  3 互联网思维下的龙山县“非遗”发展思考
  完善“非遗”认证体系,规范“非遗”传播渠道。互联网思维+非遗”发展模式还在不断的摸索中,正统的“非遗”资源还未全面建设完成,便有很多大量虚假、无效的垃圾信息充满各个媒体平台及生活中的多个场所,容易造成真正的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忽略,形成互联网生态中的“逆淘汰”现象。
  建立良好的“非遗”文化圈。“非遗”经济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质量和服务”为生命线,发展优质资源,并且通过“非遗”的特色积聚,将中国兴趣爱好相同的人集中在一起,共享优质“非遗”资源,共同参与“非遗”建设。同时要在用户体验感深、内容与网站的嵌合关联程度、各方利润分成方式、线上线下互动等方面进行深耕创新,推动“文化圈”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思维下的“非遗”保护与开发,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有着多元化的方向,对于非遗发展来说历史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有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丰富的媒体平台,众多的优质企业,多样的客户流量为非遗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完善非遗传承机制,构建多方合作平台,建立产品品牌,规范非遗市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参考文献:
  [1]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5):99-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18(3):7-20.
  [3]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第一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4.
  [4]邵潇猷.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传统商贸企业发展探析[J].经济师,2018(04):276-278.
  [5]胡惠林.文化经济学(第一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50-70.
  [6]James Heilbrun and CharlesM.Gray.The.Economics.of.Art.and.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65-68.
  作者简介:胡随(1994-),男,湖北随州人,硕士,从事美术理论与绘画基础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