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政府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文婧

  摘要:教育投入的直接产出为人力资本,间接产出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运用卢卡斯模型和经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6―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教育经费、GDP、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的面板数据进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产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直接产出效率为西部>东部>中部;间接产出效率为西部>中部>东部。显然,西部教育投入具有更高的产出效率,政府对西部地区应侧重增加教育投资,对东部地区应侧重进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教育投入;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22-04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系统地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入的收益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定量分析,教育经济学也由此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引入中国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才得以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都论证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内外不同学者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教育量简化系数法,得出1929―1985年教育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13.7%[1];国内学者靳希斌[2]证实中国1952―1978年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20.9%;李建蔚采用劳动简化率方法,计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3]。
  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各国学者认可,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教育投入的产出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将教育产出分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直接产出为人力资本,间接产出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分别从这两方面入手,对东、中、西部进行比较,分析区域间的差异;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1996―2006年的教育经费、GDP、人力资本存量等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计量结果的比较,得出区域间产出的差异性,提出政策建议。
  一、模型设定及其变量选取
  (一)模型的选取
  1.教育投入的直接产出
  人力资本可以认为是教育的直接产出,通过分析各区域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率来得到区域间直接产出的差异。选取东、中、西部的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本存量数据进行回归。模型形式如下:
  LogH=C+αLogedu (1)
  其中,H为人力资本存量,edu为各地区生均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经费。
  2.教育投入的间接产出
  教育投资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又最终作用于经济,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作用可视为教育投入的间接产出。本文计量分析的第二部分就是对东、中、西部的人力资本存量和GDP数据进行回归。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反映了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的形式为:
  Y=A (t)LαKβμ(2)
  其中,Y是国内生产总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总投资,α是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β资本的产出弹性,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在模型(2)的基础上,卢卡斯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卢卡斯模型。该模型揭示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模型形式为:
  Y=AKαH (1-α)hβ(3)
  其中,Y是国内生产总值,A为技术水平,K为固定资本存量,H为人力资本存量,h为人力资本水平也即人均人力资本存量[4]。α、β分别表示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
  根据本文的需要,结合(2)、(3)建立模型形式如下:
  Y=AKαH (1-α)Lβ (4)
  K和H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L为劳动力。α表示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1-α)表示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对(4)的两边取对数得:
  LogY=C+αLogK+ (1-α) LogH+βLogL(5)
  整理后得:(LogY- LogH)=C+α(LogK-LogH)+βLogL(6)
  运用模型(6)进行计量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性。
  经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可以分别得出:教育经费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比较得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二)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变量为各省市的生均基础教育经费edu、人力资本存量H、人均人力资本存量h、固定资本存量K和GDP。其中,生均基础教育经费=(地方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地方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人力资本存量H=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当年就业人口;人均人力资本存量h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h=(∑hi*li)/∑li(i=0,1,2,3,4),hi为第i学历水平的教育年限,h0、h1、h2、h3、h4分别代表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教育年限,令文盲半文盲为0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专及以上为15年。li为每十万人中拥有第i学历水平的人口;固定资本存量K是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的,本文引用单豪杰、沈坤荣、陈抗以1952年为基期计算的全国以及三十个省市的固定资本存量结果[5]。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即LogGDP、LogK、LogH。
  本文所选取的生均基础教育经费edu来源于1997―2007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GDP、就业人口、每十万人口的教育程度均来源于1997―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政府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结果
  (一)生均基础教育经费edu与人力资本存量H的回归结果
  根据模型(1),运用eviews5.1检验后,选择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进行分析,对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部基础教育经费每增加1%,人力资本存量就会增加大约0.22个百分点;中部基础教育经费每增加1%,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大约0.17个百分点;西部基础教育经费每增加1%,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大约0.25个百分点。因此,同样的基础教育经费在西部产出效率更大,能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存量H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的第二部分选取1996―2006年东、中、西部的GDP、固定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存量H、劳动力数据,运用eviews5.1检验后,选择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根据模型(6)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2):
  将表2的结果代入模型(5),可以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结果(如表3):
  表3模型(5)各解释变量系数
  由表3可知,东部的人力资本每增加1%,东部的经济大约会增长0.245%;中部人力资本每增加1%,中部经济大约会增长0.375%;西部人力资本每增加1%,西部的经济大约增长0.588%。也即,教育投入间接产出的贡献率,西部>中部>东部。
  结论分析与建议
  基于1996―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的生均教育经费、人力资本存量、GDP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教育的直接产出效率是西部最高
  根据1996―2006年各省市的生均基础教育经费数据可以比较出东、中、西部的教育投入差异,结果(如表4):
  表4 东、中、西部1996-2006年生均教育经费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东部>西部>中部。而教育经费的直接产出衡量的是每单位资金的投入能产生的人力资本。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东、中、西部而言,教育经费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要与其他要素(如,师资投入、教育体制等)一起作用,形成人力资本。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投入比例,当教育经费投入量不及最佳比例时,教育经费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增的,一旦超过这个最佳比例,教育经费的边际生产力将呈现递减的趋势。在中国,东部的教育投入一直较多,中部和西部则相对不足,2000年西部大开发提出后,西部的教育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这些在表4中也可以得到印证。1996年,东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量是中部的1.75倍、西部的1.67倍,到2006年,这一倍数分别上升至2.3和2.13;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生均教育经费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2001年开始,西部生均教育经费从绝对值上远远大于中部,每年增加的绝对值也比之前的多。
  关于直接产出的计量结果,可能的解释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并且东部地区是处于边际生产力的递减阶段,而中西部都还处于边际生产力的递增阶段。这是因为,在1996―2006这11年间,东、中、西部的生均教育经费都有了倍数的增长,但是三个地区的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师资投入(见表5)、教育体制却在这期间变化不大,可视为不变;
  表5 东、中、西部1996―2006年生均师资投入比较
  同时,东部的教育经费投入量相较于其他区域要多很多,或者说三个区域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度远不及教育投入的差异度大。因此,就所有要素投入来说,东部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各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佳比例,教育经费的边际生产力开始递减;而中西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一直远远少于东部,投入不足,所以,加大投入后,教育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例趋于最佳,边际生产力递增(如下页图所示):
  (二)教育的间接产出效率是西部最高
  从计量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教育间接产出效率西部最高的结论。可能的解释为:一方面,西部一直处于缺乏人才的状态,西部培养的大量人力资本都出现了外流,人才缺口很大,因而,一旦有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就能很快的显现出来。这也是中央开展西部大开发、西部人才计划等项目的原因;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一直是人才涌入的区域。在某些城市,人力资本已经趋于饱和,过度竞争也使得不同质量的人力资本不能够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质量人力资本从事简单工作的案例屡见不鲜。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跟体制有关 ,例如,人才选拔机制不尽完备。
  政府教育投入具有明显的产出效益,但是不同区域的贡献率并不相同。不论是直接产出还是间接产出,西部都明显高于其他的区域。东部虽然教育资金的投入很多,但是效率并不高。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体制原因。
  对于西部和中部而言,经济发展程度一直不如东部地区,很难留住本地的人力资本,更不用说吸引其他地区人力资本的进入了。两个区域的人才缺口很大,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中西部地区。
  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本并不缺乏,但是使用效率并不高。东部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一直呈倍数增长,而与此相关的其他生产要素变化却不大,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失衡现象。因此,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体制创新,对现有的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进行完善,使大量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提高教育投入的直接、间接产出效益。
  就中国总体而言,不论东、中、西部,教育投入的直接、间接产出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政府,还是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早日实现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玉珊.中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J].统计教育,2006,(10):1.
  [2]靳希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分析与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1997,(5).
  [3]张少华,曹怀信.教育投入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12):1.
  [4]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6-8.
  [5]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2-14.
  
  [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