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华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骨干核心专业课程,其在专业课程群中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决定了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之改革的必要性,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特质,则为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教学改革;实验;高职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设学宗旨,决定了高职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路向。《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骨干核心专业课程,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为课程教学工学结合的改革实验奠定了学科基础。以作者为负责人的东营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课题小组,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相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亦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改革成果。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主线、双向目标、三个课堂、四个环节、多媒支持”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条主线”,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这条教学思想主线,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评价导向机制的建立,都以此主线为根本出发点。
  “双向目标”,就是将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划分、整合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下,分模块组织实施。
  “三个课堂”,是指课程教学依据任务不同交替在理论教学课堂、校内仿真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三个不同空间展开,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的多向度、立体化教学模式。
  “四个环节”,就是对任一形式的每一堂课,任课教师都要对目标确立、方案选择、过程控制、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认真准备课前教学预案和做好课后教学笔记,以保证课程教学系统的动态自我完善。
  “多媒支持”,就是把传统教学媒介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融汇在一起,将学生接收信息、锻炼技能的视、听、说、练等活动,置于优化、高端化、高效化、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中,使教学过程实现开放性、职业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上述系统化与开放性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既保证了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传授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也确保了专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密切对接,活跃了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中英文双语教学法。贯穿本课程始终的一个教学难点就在于以英语为工具来解决国际贸易实务中复杂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通过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来妥善处理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关系,适当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并且从国际贸易实务英语重在实用的特点出发,突出翻译教学,强化专业英语习惯表达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语言瓶颈,收到了良好效果。
  2.观摩参观法。对于一些形象性强、程序性、客观性强的内容板块,我们采取在课堂上播放情景教学片或者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的方式,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产品的数量、包装等环节以及报关、国际结算等板块,我们就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外贸企业生产加工现场、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中心、海关、海港等场所、场地。此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直观的知识图式,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案例讨论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复杂或者实际岗位操作需要丰富经验积累的教学内容模块,我们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做典型案例讲解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比如贸易术语的选择、贸易合同的订立、保险与保险险种的选择等,使用该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
  4.分组角色扮演法。对于一些角色任务分明、行动性、交际性强的教学内容板块,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置身具体关系情景,体验贸易过程。比如贸易关系的建立、报价与还价等环节,让学生分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和翻译方,此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业务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仿真模拟法。配合各模块教学进程,我们适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构建虚拟业务,虚拟贸易过程,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实际业务、避免知识点逻辑错位,并开拓业务视野。比如市场开拓、电子商务等内容,使用该方法效果显著。
  6.实训实习法。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少教学模块比如各种单证的填制、贸易合同的订立、报关手续的办理等等,我们以实训实习的方式指导进行模拟练习或岗位实习,加强了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确保了能力目标的实现。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使用教师自己精心编制的教学课件,向学生播放情景教学片或动画片,利用教学软件组织学生上机模拟实习,指导学生通过链接专业网站模拟贸易业务,借助多媒体语音教室实施多向互动的听说交际练习等等,都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信息传输上的限制,创造出了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1)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商务情景片观摩、课件播放等直观教学法,借助教学软件和互联网环境实施的仿真实训教学法,通过网络连接专业网站实施的在线参与贸易活动或论坛的个体化体验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语音教室实施的多向互动听说教学法,等等,都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信息传输上的限制,并开辟了多元化能力训练平台。(2)作业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改革作业形式和内容。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书面作业,包括上网查找资料、通过网络提交作业等。作业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问题的静态回答,而且拓展到技能层面的动态模拟。比如,讲到交易磋商阶段的内容时,就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商品的性能和产地分布以及商品供求等情况,然后用电子邮件向老师模拟发盘、询盘。这样的改革,不仅把作业完成变成一种兴趣性体验,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3)考试改革:本课程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考试的方式也更加灵活丰富。除传统笔试考试和实训操作外,我们还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终端计算机下达任务的方式,实施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的无纸化考试。这样,既提高了考试环节的工作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设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架构情况。本课程依托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高标准、配套互补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试题库和案例库等,同时设置、开通了师生在线交流窗口,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实现即时性学习沟通。另外,配置了外贸实训软件,加盟了国内各大国际商务专业网,实现了“一网通天下商情”的教学功能。
  2.硬件环境及网站运行情况。依托东营职业学院的校园网络系统,初步建立了一个硬件配套、功能完善的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文法系已建成一个普通语音室,两个模拟语言学习实验室,四个数字语言实验室和一座英语学习发射塔,本专业相对固定使用学院的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教学,形成了较完备的网络教学硬件支持系统。

  本课程网站实行主讲教师轮流值班负责更新、维护和在线答疑,全部资源向学生24小时开放,并且每个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开通了自己的教学邮箱,并引导学生创建了商务英语学习QQ群,实现了师生全天候的交流沟通。
  五、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1)多媒体网络教室。本专业配有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各配备终端计算机50台,外贸教学实训软件若干套。利用该平台可完成外贸案例情景片观摩、多媒体课件演示、在线链接国际贸易专业网站、利用外贸软件系统进行各商务模块的实训操作等。(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本系建有一个普通语音室,两个模拟语言学习实验室,四个数字语言实验室和一座英语学习发射塔,形成了较完备的英语语言交际训练系统。利用该平台可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听力训练和口语交际模拟实训。(3)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由多媒体技术环境和国际贸易业务单证操作平台环境两部分构成,配备教学用光盘、课件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及操作训练平台,利用该平台,可进行国际贸易各种跟单业务的仿真场景观摩和实训操作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目标出发,我们选取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中国外运山东东营分公司、中国银行东营分行、东营市海关等十家对外进出口贸易业务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从工厂车间、商品展销会场到外运代理、报关和国际金融结算机构一条龙基地链条以及参观、见习、实习或顶岗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确保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能力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适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在仿真环境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教学任务,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掌握真实技能的需要,使学生有了更多提前介入职业岗位的机会和更自觉的职业意识,提高了他们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六、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特色
  (1)突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密切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和实习岗位,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2)突出实践特色:在理论教学、实训演练、实习指导有机统一的教学框架体系内,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和能力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3)突出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新规则、新案例、新信息;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性。
  (二)课程创新
  1.课程建设“五个一工程”。在课程建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教学团队发扬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更高目标体系框架下,制定了本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工程”,即:一周一个调度会,进行上周课程教学或研究信息反馈总结与下周实施要点讨论部署,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一月一次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现场师生研讨会,进行实践教学模式评估,探索建立能力模块教学模型;一学期一名教师上一次公开课,推进整体教学基本功提高;一年一名教师至少取得一项教学研究成果,推进整体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一届毕业生组织一次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型问卷调查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建设方向。
  2.工学结合 “五个对接”工程。(1)工学结合设计思想。本课程工学的设计思想:突出一个理念,做好两个结合,建设三个平台。“突出一个理念”,就是牢固树立“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过程为依据”的实践教学理念。“做好两个结合”,就是做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强化专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合以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结合。“建设三个平台”,就是建设好校内仿真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实施提供配套支撑。(2)工学结合“五个对接”工程。1)教学设计上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相对接。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因此,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需要、课程目标、工作现状及学生现状等因素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教学、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与国际贸易实务岗位技能培养的统筹兼顾以及理论教学、模拟实训、基地实习三个教学模块的有机统一。2)教学团队构成上理论课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相对接。加大专任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培养力度和外聘兼职教师的引进与管理力度,形成了一个校企共建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共由13人组成,其中校内专职教师7人,校外兼职实习指导教师6人。在校内专职教师中,又有2人主要从事实训教学,因此,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总数共计8人,占到教学团队总人数的61%,这就为贯彻“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基础保障。7名专任教师中,已有6人次通过外出参加培训考取了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7人全部到外贸行业一线进行了专业技能见习和顶岗锻炼。另外,定期举办校内主讲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一起参与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术交流活动,确保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3)教学环境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对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是依据工作过程和任务,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因此,突出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内主要建设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和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训室。在校外,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目标出发,我们选取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中国外运山东东营分公司、中国银行东营分行、东营市海关等九家对外进出口贸易业务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从工厂车间、商品展销会场到外运代理、报关和国际金融结算机构一条龙基地链条以及参观、见习、实习或顶岗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确保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我们采取了“协议共建、互惠共赢、产学研多元化对接、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形成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4)教学方式方法上实践性与职业性相对接。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教师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转变为课堂讲授、贸易模拟场景观摩、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分小组角色扮演、实训操作、企业工作现场见习、实习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为主”向“教学互动”、学生“以动脑为主”向“脑手并用”、由“封闭化的经院式课堂”向“开放性的多元化课堂”的真正转变。5)校企结合上实现双向多元化对接。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密切与当地对外贸易企业的联系,不断延伸校企合作领域。一是紧密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格局及国际贸易开展的特殊性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是发挥主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或项目服务。本课程组有6名教师先后被企业聘请为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业务培训主讲教师,7名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社会服务和专业英语培训项目近40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我们利用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意向和商务英语项目服务合作意向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开展的机会,广泛宣传本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课程建设 “五维互动” 模式。本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双向目标、三个课堂、四个环节、多媒支持”五维互动、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条主线”,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这条教学思想主线,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评价导向机制的建立,都以此主线为根本出发点。
  “双向目标”,就是将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划分、整合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下,分模块组织实施。
  “三个课堂”,是指课程教学依据任务不同交替在理论教学课堂、校内仿真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三个不同空间展开,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的多向度、立体化教学模式。
  “四个环节”,就是对任一形式的每一堂课,任课教师都要对目标确立、方案选择、过程控制、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认真准备课前教学预案和做好课后教学笔记,以保证课程教学系统的动态自我完善。
  “多媒支持”,就是把传统教学媒介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融汇在一起,将学生接收信息、锻炼技能的视、听、说、练等活动,置于优化、高端化、高效化、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中,使教学过程实现开放性、职业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4.教学评价模式“四位一体”改革。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评价导向体系,本着知识与能力并重、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评价模式“四位一体”改革,即:学生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15%(主讲教师评定)+期中考试成绩15%+实践教学环节成绩20%(校内实训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占10%)+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在期中、期末考试内容构成中,能力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不低于总分值的50%。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再单纯注重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意学习的过程;不再单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七、教学改革成果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同时,在与企业的广泛接触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能力获得了社会与行业领域的广泛认可,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大都锻炼成长为业务骨干。高就业率同时带来了高报考率,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已成为我院文法系的热门专业和第一大招生专业,生源范围遍布全国11省区,年录取新生超过120人。录取分数线也成直线上升趋势,生源质量相对于其他文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可比较优势。这既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成果,也为该课程更高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生源基础。
  我们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达99.2%,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71.3%,比我院文经类平均专业对口就业率高出近8个百分点。其中,通过参加公开招考等渠道进入公务员或事业编系列的140余人,在外贸行业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50余人,自主创业的16人,从事外贸一线岗位的毕业生也大都成为业务骨干。由于学生在专业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方面形成的可比较优势,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满意度也普遍较高。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风建设,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同专业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学习蔚然成风,在各类大赛中也屡获佳绩。先后有3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6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课题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五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6篇,主持或参加院、市、省级课题研究五项,有四项科研成果分获省级二等奖和市级一、二、三等奖。在教学技能大赛中,或省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市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获院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