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宫海鹏,贾伟韬

  摘要: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财政金融的有机统一体,资金投放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方向性,有利于引导紧缺的资金资源安全、持续、稳定的流向农业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关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问题的研究,是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金融体系高效运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2010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形势下的支农作用提出了要求,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实现新的跨越,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发行;信贷支农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88-03
  
  农业要发展,资金投入不能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实施农业支持,增加农业投入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贯彻落实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农业发展整体素质、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农发行作为当前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已走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十五的历练与打磨,农发行已逐步发展壮大,贷款余额由1994年末的2 982亿元,发展到2009年末的1 4512.6亿元。2009年末,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余额约占中国全部涉农贷款的1/3,强大的信贷资金供给,使农发行在发挥信贷支农、稳定粮棉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彰显了农发行在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绩效分析
  农业信贷资金具有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大等特点,农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介入,导致了农村资金市场的供给失灵。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农业宏观调控扶持政策执行者的农发行,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信贷支农的作用。下面将通过建立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农发行信贷支农效果进行回归分析,以此说明农发行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生产总值相关性分析
  对1998―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农发行贷款余额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考虑到农发行成立于1994年,所以本模型数据的选取期间为1994―2008年,其中,农业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发行的贷款余额来源于《农发行统计年鉴》及历年年度报告。具体数据选取情况(见上页表1):
  2.建立模型。分别用lny、lnx分别表示对农业生产总值、农发行贷款余额取对数,回归公式写为:lny=a+bln x。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SPSS运算结果,农业生产总值与农发行贷款余额的回归公式为:
  ln(y)=3.239+0.645ln(x)R2=0.803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调整的R2=0.803,说明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x系数的t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农发行贷款余额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较强,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明显,贡献度较高。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民人均收入相关性分析
  按照上述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对1998―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来源于《农发行统计年鉴》及历年年度报告。具体数据选取情况(见表2):
  2.建立模型。其中,用lny、lnx分别表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取对数。可以将回归公式写成:lny=a+bln x。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SPSS运算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的回归公式为:
  ln(y)=2.046+0.869ln(x)R2=0.721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调整的R2=0.721,说明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x系数的t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农发行贷款余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较强,农发行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通过以上两组回归分析,不难发现在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非农化”倾向日渐明显的今天,农业政策性金融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己任,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履行支农、助农职能,有效弥补了农业领域支农资金供给不足的缺陷和弊端。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最终目的。增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活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1.扎实做好粮食信贷主体业务。支持好粮食收购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农发行通过实际操作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变成了农民手中真正的实惠,保证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资金投入,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如何在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的基础上,保持粮食继续稳步增长,农发行在支持粮食发展方面作用应更为突出。一是全力支持粮食储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发行要根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保证储备粮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确保储备粮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认真执行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强中央政府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农发行要继续加大对国家调控粮食的投放力度,切实做好国家调控粮食贷款发放与管理工作,保证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和稳定,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三是积极审慎做好市场性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农发行要积极适应粮食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适时供应信贷资金,促进市场性收购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
  2.大力开展农村中长期信贷业务。当前,中国农村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存在很大缺口,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按照这一要求农发行今后要在做好粮食主体信贷业务的基础上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方面加大投放力度。农发行在发展中长期贷款业务时,要择优扶持、重点确定,优先支持国家或地方高度重视的、有配套资金及优惠政策扶持的涉农领域;积极支持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涉及不深,但增长预期良好的领域;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的经营性项目、社会效益好的非经营性项目。农发行在大力开展中长期信贷业务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农村中长期贷款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农发行应高度重视与政府的关系,妥善处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业务联系和沟通,构建合作平台;二是培养主动营销的经营理念。要进一步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升为客户服务的水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经营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手段,扭转“坐、等、靠”的传统思维,主动宣传农发行中长期贷款的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大型项目立项情况,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支农项目;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农发行在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时,必须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充分体现政府意志,但同时也要按照银行基本规律办事,严把贷款准入,坚持把防范信贷风险放在首位,针对中长期贷款的特点和面临的各种风险,积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四是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健全承贷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治环境、创建适当的税收优惠环境等。

  3.开办财政支农补贴资金的代理拨付业务。农业补贴政策是实现“以工促乡、以城带乡”的重大战略,是国家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来,中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围绕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直接补贴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政府转移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渐增强,贡献率由2005年的10.03%上升为2008年16.26%,其中,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种主要的补贴金额已有2004年的145.2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 030.4亿元。按照2010年1号文件要求,国家将继续增加三农补贴投入,扩大补贴范围和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中。目前农业补贴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为防止补贴资金的挪用或克扣,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可适当考虑引入农村金融机构的监控机制,农业政策性金融即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很好选择。把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归到农业政策性金融统一拨付,既可以丰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领域又可以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开展此项业务意义重大。
  4.“低碳经济”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0年召开的两会,“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下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之风席卷全球,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了发展机遇。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借助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机,创造与“低碳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信贷”模式,积极制定“绿色信贷”业务规章制度、树立“绿色信贷”服务意识、丰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服务手段、建立“绿色信贷”长期发展机制。开展实际业务时,严格把关信贷项目,将信贷项目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相衔接,逐步扩大“绿色信贷”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加大对环保优良的项目如风电、光电等清洁、可再生、环保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及产品竞争力低下的项目要求企业逐步退出。“绿色信贷”业务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来说可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效应,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赵长保.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09.
  [2]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
  [3]刘舰.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3):47-49.
  [4]段玉华,王静.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5):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