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大钊

  提要《国际贸易实务》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贸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贸易经济业界从业人员的必修通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对外贸易活动中一般商品进出口的实务操作。本文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任务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贸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贸易经济业界从业人员的必修通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对外贸易活动中一般商品进出口的实务操作。以买卖合同为中心,介绍了合同的磋商、合同的条款和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做法,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发展现状
  
  2003年我院首先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随后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此门课程。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从对学生的考核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达到了本课程的能力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一是分科太细,缺乏综合。就国际贸易实务活动来讲,所涉及的函电、谈判、合同、价格、运输、保险、报关、结算、制单等内容一一开设。强调了全面、细化、深入,且割裂了完成一项专业任务所需要的整体性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刚好与国外的教学理念相反。国外很多大学的做法是,强调任务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而各项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去细化和深入。我们的做法无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扼杀;二是知识陈旧,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材。传统的教材,强调知识性是必要的,但是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材多样化程度还也不够。
  2、缺少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而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现有教师不能到外贸企业定期去学习,使得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只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对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学生到贸易公司实践的机会很少,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建设亟须加强。目前,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现有微机40台,而我院的2009级学生有120名左右,而实验课只有两周时间,40个人一组,在两周时间内做完整个进出口贸易模拟,效果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行动领域”。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查,国际商务专业群的主要职业岗位为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单证员、货运代理等,分析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为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等,从而明确了岗位群的行动领域,这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群能力培养目标。其中“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是任何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是专业关键核心能力。
  2、确定“学习领域”。即对已确定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以构建“学习领域”。分析国际商务专业群职业要求,再结合本专业群的培养目标,行动领域,“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可以由多个学习领域组成。各个学习领域及培养能力要求如下:国际贸易理论:具备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国际贸易现象和活动分析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具备进出口合同磋商、签订、履行能力及其他贸易方式的操作能力;外贸单证实务:具备根据外贸各个环节的需要正确编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报检与报关实务:具备根据相关规定正确进行进出口货物的报检、报关操作能力;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具备进出口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经济法基础与国际商法: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能力。
  3、确定“学习情境”。本课程是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能力及其他贸易方式操作能力,主要是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构成了若干个“学习情境”,最终形成的课程教学学习情境见表1。(表1)
  
  四、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创造条件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实验,学校可以派教师轮流到外贸企业实习,通过实践获得职业技术资格,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贸易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可通过校企共建方式与外贸进出口公司、大型企业、大型商场等建立友好关系,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可给予对方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鼓励部分学生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地,这种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实习效果,减少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本;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现有的面积,增加微机数量,最终达到让学生在现有的实验课时内做完所有进出口业务程序模拟操作的目的。
  3、定期、不定期地让每位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让教师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掌握国际贸易最新动向。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希望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
  4、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加大情景教学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进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多媒体教学,同时采用中英文进行教学,同时还使用中文和英文教材,以外语教材和外语教学为主,并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外语的水平,从而起到贯彻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推行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进行“实战演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对外贸易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将来工作中各种困难的自信心,应增加模拟训练的内容和时间;正确运用考试这一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发挥考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考试是高等学校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考试准确定位和恰当使用,特别是抓好命题、考试方式、评分及分析考试结果等环节,努力探索克服考试中的种种弊端,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实现其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试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做论文、口试和笔试兼用、开卷考试等,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0.
  [2]蒋建刚.国际贸易新特点.扬州大学学报,1999.1.
  [3]于水.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略.华东经济管理,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