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勇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国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确定为主要规划目标,并提出了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10项主要任务,以及加强组织和协调、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制订落实专项规划、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发挥行业社团组织作用等9项政策措施。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已近1年,相关政策措施的效果有所显现,物流业总体上企稳回暖,结构性变化明显,但是困扰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除。
  一、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运行回升态势不断显著,结构性变化特征明显
  据统计,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转为前三季度增长2%,反映出物流需求在逐步扩大;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呈加快增长态势。从企业来看,2009年业务收入基本上经历了一季度止跌,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回升,全年比前一年略有增长的积极变化。从物流市场结构看,进口物流下降13%,工业品物流增长8%;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物流高速增长。
  (二)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多数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制造和流通企业主动提高物流业务的外包比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其物流运作,从而加强了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物流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业总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这种变化的成因在于,在业务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普遍放慢扩张步伐,转到向市场服务和内部管理要效益,加快细分市场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中铁快运、邮政速递物流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服务能力,而且提高了盈利水平。
  二、《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一)具有明确政策指向性和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调整振兴规划与政策落实执行层面还有相当的距离
  2009年发布的《规划》,抓住了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厘清了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思路,提出了扩大物流市场需求等10项主要任务和建设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等9大工程。规划立意高远、有新意,但基本没有可操作细则。
  (二)物流业振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中的地位,提振了行业发展信心
  《规划》发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推物流业发展,将发展现代物流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召开各种层面座谈会等方式,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的促进措施。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市区出台了物流业振兴规划或实施细则,并正在组织实施。总的来看,尽管全国的政策实施细则尚未推出,但是物流业作为十大产业之一,出台带有较强发展导向性和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全行业的发展信心,也使社会各界对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三)物流业运行企稳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回升转暖,《规划》的作用尚不明显
  物流业覆盖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和环节。从国内物流市场看,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业务创新和增值服务能力匮乏,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价格手段而非差异化优势。从产业关联角度判断,物流业尚不具备产业先导性特征,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更多表现为支持性、配套性作用。因此,目前我国物流业出现企稳回升,其动力主要来自相关产业的增长带动,即生产制造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政策,在直接拉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三、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
  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调查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主要运营指标虽然好于上半年,但仍呈普遍下降之势。如货运量同比下降1.5%,配送量同比下降17.3%,流通加工量同比下降16.5%。与此同时,企业效益继续下滑,主营业务利润额下降17%,近六成企业利润额同比负增长,近一成企业亏损。
  (二)物流需求依然不足
  目前,出口相关物流需求上升较为缓慢,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域的物流需求还没有太大改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当多的工业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经营组织方式,企业价值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企业最多是在自己的储运能力无法满足需要时再使用外包。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抑制了物流外包需求。
  (三)物流服务质量不高,无序竞争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领域,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管理规程,难以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由于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内物流企业只能一味地使用价格竞争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不仅服务质量不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和运作风险。
  (四)政府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产业规制有待完善
  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政策法规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在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对专业化物流企业形成了明显的限制。例如,物流企业各环节税率不统一,运输、装卸的营业税为3%,仓储、配送为5%,影响了企业的一体化运作。仓储土地使用税增幅过大,最大提高了15倍,超过企业承受能力。部分大中城市配送车辆市内通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物流企业融资渠道较少,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划》的内容,尽快细化政策措施,使行业发展得到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建议细化政策措施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实际生存问题,但要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
  当前,物流企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税收、交通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制约。鉴于我国产业扶持政策的重心是逐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而不是扶危济困。因此,可考虑在三年《规划》期内对物流企业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在税收上,加快推进物流税收综合试点改革,将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统一调整为3%,并允许物流企业统一计算与缴纳所得税。在交通管理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吨小标”商用车的管理问题,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在融资上,要把物流业作为投融资政策支持的重点产业,减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的投融资压力,积极开展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二)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着力扩大物流市场内需
  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突破方向,采取鼓励联动发展的财税政策,组织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整合提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加快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建立分行业的物流运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剥离,协助企业妥善处理配套难点问题,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物流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构建物流服务市场体系和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制造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大力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鼓励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制造企业物流要素,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
  (三)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引导、支持物流企业从知识技能积累、技术体系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要从税收、信贷和交通规制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大对物流企业购置新型环保物流装备、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考虑使用产业扶持资金采购广适型技术与管理工具资助物流企业,变一次性资金支持为政策效应长远的技术支撑,助推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升级。进一步明确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导向,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培养一大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物流企业。为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方便,允许物流企业分支机构使用总部取得的各类资质,为物流企业跨区域运营提供便利。引导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开展重点物流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建立诚信社会,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鼓励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制定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刘勇,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