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香莲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国防科学技术等方面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利用数学知识,参与重大的社会实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出数学知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需要数学,现在需要数学,将来更需要数学。要想学好数学,学具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使用数学学具,大胆探索,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恰当使用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获取知识的动力,这种动力如果能激发出来,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也是不可抗拒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内涵包括多方面的,既包括与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与数学兴趣、自信心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后者比前者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数学的课堂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有爱玩,好动的特点,我们要创设合理,适时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学习变得自然、主动、活泼、愉快,效果就会最佳。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如期效果呢?那就得恰当使用学具。
  比如,在课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用手来回拉平行四边形的边,边做边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观察后再作出结论。同学在拉的时侯,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同学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来回拉三角形,从“手感”的比较中,学生就会发现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点。通过学具的应用,确实能顺应儿童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的兴趣,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学得深,掌握得牢。
  二、恰当地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高楼万丈固在基础”这充分表明学习概念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纵学具符合这种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变主动地学,变厌学为乐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万物,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又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让学生把6个积木分成两份,通过分积木,出现三种结果:1人得1个,另一人得5个;一人分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分3个,另一人也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情况与前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从中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这样经常使用学具,定能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恰当使用学具,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将来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面向“四化”,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学具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和宽,书本、橡皮等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米、分米、厘米等的长短,学生还可用测绳度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度量跑道等,感受一百米、一千米的长度。
  四、恰当使用数学学具,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育与教学要发展,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旧的教育与教学理念,变革学生旧的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程度;采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采用“交流学习”能培养学生取优舍劣,分辨是非的能力。
  当代的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的知识视野很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借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活动,将自己学的识用到推理、判断、结论等实际中。
  比如,在教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前自制学具,做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长就是三角形的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宽就是三角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多少倍?那么此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本人先自己思考,再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最后各小组同学把“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教者也参与其中。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最后做出结论: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长,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正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学生推导出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即:S=ah/2。
  学生通过自制学具,正确使用学具。开展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器官的作用,学生利用自主、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究”新知,同时学生又悟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获取新知,确实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五、学具的使用,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情绪。
  过去的教育与教学,全是以老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方法,教师一言堂,把知识教死了,把学生教呆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通过数学教学的改革,努力实现了师生平等关系,改革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独立思考提供机会。要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的数学结论,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做才能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改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恰当运用数学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概念的形成;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能改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情绪。为了让广大学生学好数学,进一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国家为中小学送来大批“珍宝”――数学学具。这充分表明数学学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恰当运用好数学学具,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2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