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小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必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一个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机制;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二)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人事部3月24日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分析》,对全国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可能突破500万人,又将迎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
  这一形势是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结果,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体客观原因。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中国“人世”影响、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尚不成熟等都是形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主要原因。所以,缓解就业形势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的择聘选择性矛盾显著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职业好坏、权衡职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初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然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基层、西部、农村。目前这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错位现象相当显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仍然墨守成规,绝不符合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等重大问题的人才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最佳措施之一,是市场为导向的择业、就业机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观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相关职业,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接触的岗位、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向理想的职业方向发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与职业的最佳结合。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应当积极、主动、较早地实施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当围绕正确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保证大学生形成以职业规划为基础的、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择业观念。
  
  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展缓慢与社会就业机制的快速变革之间的适应性矛盾存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社会就业机制已经发生快速变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思路的转变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状况。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寻找机遇。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就业机制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生涯的规划能引导大学的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及大学里社会实践的方向,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竞争能力和就业期望。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并未全面开展,其职业生涯理念的传播还仅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稳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幸运的是,目前确实存着一大批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识之士,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公益的培训。讲座等等。第二,“市场化”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就业指导部门不能继续像应对计划经济调控下的就业机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而必须要积极地拓展适应“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各项服务。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功能,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更要提供一定的个性服务,如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等;还要提供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服务,如网络人才市场、网络面试、网络辅导等。只有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一切毕业生、为了毕业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第三,竞争性的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从“提高学生就业率”向“提高学生就业力”上转变。目前,由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影响和高校自身教学改革的约束,更多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局部或面上的指导,很少从学生长远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作用不甚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及时反映、正确分析最新就业形势,结合用人市场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要素,建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行性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并以此指导高校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确定学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本文仅从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职能部门的角度出发,着力分析就业形势严峻的特点和解决方案。当然关于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造成的,更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或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