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体育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 亮 王 森

  摘要: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资金不足一直都是制约我国体育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在体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过程中尤显重要。本文对我国当前体育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并从多方融资的角度论述了拓宽我国体育企业融资渠道的途径。
  关键词:体育产业;融资;内源融资;风险投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体育消费日渐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体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和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体育产业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转化,以往那种依靠自有资金或政府财政资助的融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体育企业日益增长的对资金的需求。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来源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企业融资渠道理论
  
  融资渠道,是指企业筹集资本来源的方向和通道,体现着资本的源泉和流量。融资渠道主要是由社会资本的提供者及数量分布所决定的。从理论上说,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从资金性质上来说,也叫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第二层次将外源融资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第三层次则是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再作进一步细分,如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间接融资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
  
  二、我国体育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虽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举国体制”办体育的政策,资金需求绝大部分依赖政府财政,整个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的严重不足,并且体育产业内外部也都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就对体育产业的融资及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众多问题和挑战。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缺乏长期稳定的体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策倾斜度不够,当前对大部分体育产业而言,既缺乏财政支持,又没有税收优惠。此外,体育发展政策的不完善还表现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如体育产业中投融资主体的确认、相关管理机构的确认等。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明朗直接导致社会资本对投资的预期不明确,而使得体育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外部资金的支持。
  (二)我国体育企业特别是俱乐部经营不规范
  在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下,大部分体育产业特别是俱乐部和体育项目组织策划类企业,往往不重视自身企业化建设、商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缺乏主动创收、做大做强企业的动力,在市场分析和开发方面,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不足,而且部分体育企业存在经营不规范、暗箱操作甚至违法违规经营的现象,这都严重影响了体育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同时,由于大部分体育企业规模有限,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现代公司制度尚未建立,这也使体育企业在通过金融机构融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境。
  (三)我国体育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
  除了部分著名体育企业外,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还不够大,资信水平较低,同时部分企业的不规范经营使得体育企业的整体信用偏低,这就造成多数商业银行不愿为这些中小体育产业贷款;同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或民间流动资本一方面由于某些体育产业的利润率偏低(例如大众体育消费方面)而不愿注入资本,另一方面由于现有大型体育设施的垄断经营壁垒而不易进入。从而造成目前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融资渠道等问题。
  (四)我国体育企业和俱乐部融资渠道有限
  在国外,如美国体育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为风险投资公司,而西班牙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以及体育风险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我国体育企业和俱乐部通过风险基本进行内源融资或者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外源融资难度非常大。大部分体育企业只能通过大股东注资、国家财政拨款及其他有限渠道来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国外体育产业中已经普遍使用的比如大型场馆设施建设中的BOT、TOT、ABS等融资工具、政策性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形式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得到应用。
  
  三、拓宽我国体育企业融资渠道的主要途径
  
  (一)以内源融资为主,优先选择股权融资
  从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企业资金来源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内部融资,特别是“二战”后的美国,其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均高达73.1%,而只有26.9%靠外部融资。对于一个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外部融资是不能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主要是因为从长期来看,由于资金供求之间的不对称性,无论企业采取何种外部融资方式,企业外部资金的可供性都是不确定的,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的长期发展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企业留存盈利不仅是最直接的资金来源,而且还是提高外部融资能力的先决条件:一个留存盈余占主导地位的资本预算,对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我国大部分体育企业经营水平和资本效益无法保证其通过留存盈利来实现自我积累的过程,但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众多有实力投资者密切关注。在内源融资模式下,可考虑以下集中模式的股权融资渠道:(1)原始股东的增资扩股。俱乐部原始股东增资是目前我国体育企业股权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2)企业集团投资基金。这种投资体育产业特别是职业俱乐部的投资资本,不仅可以借助其强大的广告宣传效应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节省部分广告费用,还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持续、高额的风险投资回报。(3)股份制改造融资。股份制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并完善的一种现代企业财产组织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资金分散占有与集中需要的矛盾。因此,体育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来吸引更多的资本来投资,从而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针对目前体育企业信用等级和资信等级不高的现状,体育企业应首先从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着手,提高其经营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努力消除公众和社会对体育产业的不信任。
  (二)充分利用间接融资,有效申请银行信贷
  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企业和俱乐部进行间接融资的难度和直接成本非常大,但一定比例的间接融资不仅可以优化俱乐部融资结构,降低其平均资本成本,冲减税基,还有助于企业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虽然在我国,体育企业申请信用贷款的可行性非常低,但有条件的体育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的贷款方式来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可操作的途径主要有:(1)抵押或质押贷款。企业在有可供抵押或质押的财产时,可以将自己的财产作为偿债的保证,在俱乐部不能履行债务时,银行有权依法从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由于有财产的处置权作保证,企业在申请此类贷款可操作性和成功性相对较大。(2)大股东或担保公司信用担保贷款。企业通过股东信用担保贷款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减轻股东的财务压力,股东只有在企业或俱乐部无法偿还债务时,才以担保人的身份代俱乐部偿还债务。(3)企业集团内部借贷。由于投资于体育产业特别是职业俱乐部的股东很大部分是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因此一方面股东由于自身的实力和资信等级较大而融资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所以可以由这些企业集团出面申请贷款,然后转贷给体育企业,这样既可以降低债权人的贷款风险,又可以降低俱乐部的融资成本。此外,大型企业或集团内部一般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按照相关规则调剂资金来满足体育企业的资金需求也是一种较为实用和可行的融资渠道。

  (三)合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积极探索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新形式
  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经营性质的体育企业需求特点,具备一定条件的体育企业和俱乐部可通过以下二种渠道进行直接融资:(1)体育产业风险基金融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现今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为本国体育产业提供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险投资一般可以起到弥补商业银行贷款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式之外,为体育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向体育产业中的有关企业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和金融支持,并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不仅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体育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还能达到改善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2)BOT融资(Build-Operate-Transfer)。在这种融资模式下,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体育企业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BOT融资有效地解决了体育企业在进行大型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匾乏问题,并将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到整个社会。
  体育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准公共品”,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公共品投资大、利润低,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私人部门不愿涉足而出现市场失灵,此时只有由政府财政承担公共品的投资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而且在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的融资活动中,存在“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即由于我国的体育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信级别不够高,因此不管是向银行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间接融资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导致我国体育企业无法通过有效的外部融资渠道来扩充资本,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所以,政府必须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社会资本向体育产业的流动,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体育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刚.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与管理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0).
  2、陈林祥.体育筹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国外体育动态,2003(1).
  3、卢文云.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融资现状、制约因素及策略[J].体育学刊,2005,12(1).
  4、刘远祥.拓宽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3(3).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