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流通产业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萍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也日益成为各国的支柱产业。流通产业是囊括零售业,批发业和物流业等重点行业在内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背景――由于政策和市场发生的变化导致了改革必须进行;其次分析了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政策规制的缓和以及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最后根据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对中国流通产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流通产业 零售业 《大店法》 信息化 中国流通产业
  
  日本的流通业包括商流和物流。流通机关包括商流领域(生产者、批发业者、零售业者和消费者)、物流领域(生产者、运输业者、仓储业者、装卸业者、流通加工业者及批发零售业者和消费者)、补充领域(信息服务业者、金融业者、保险业者、政府部门及公共团体)。流通领域行政主管部门有:经济产业省(含中小企业厅)、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国土交通省、公平交易委员会、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等。
  一、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背景
  日本的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下,又进入了一个发生质变的历史时期。其契机是由通产省的政策咨询机构“物流和经济研究会”在研究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日本的物流系统现状以后于1990年发出了“如果现在的物流状况不改变的话物流将会成为经济成长的瓶颈”的警言。这个研究结果和观点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正式拉开了日本物流系统再建的序幕,同时也为继续保持日本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供了保证。而日本近年来流通产业的改革背景主要如下。
  1、低价格零售业的崛起和冲击。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持续下滑,经济不景气导致市场低迷,需求不振。商品价格体系受到破坏,降价成为日本社会流行的风气,所谓“价格破坏”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日本国内商品价格水平很高,高价格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社会的问题之一。但是,90年代后长期不变的高价格开始崩溃,价格一路走低。导致价格降低的原因很多,比如国外低价商品的输入、消费者对价格的关心以及定价体制的变化等,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廉价商店的迅速发展。廉价商店以低价格为武器,迎合了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时代低价格需求的心理,掀起了新一轮的流通变革浪潮。
  日本的流通体系一直是建立在生产决定流通的基础之上的。生产者生产产品,流通者负责销售,因此流通处于生产附属和服务的地位。直到90年代日本传统的生产支配流通的观念和做法并没有根本变化。这种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定价主导权完全掌握在生产者手里。即所谓生产者定价的“建值制”。
  所谓建值制是指以生产商提出的希望价格为基准形成的价格机制。厂家在推出产品后一般都会向流通机构提出自己的指导价格,流通机构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商品,厂家提出的价格虽然不是强制的(有些是强制的),但是厂家对那些遵守指导价格的流通机构会采取回扣的优惠措施,因此流通机构一般都会按照指导价格销售商品。很显然,这种建值制实际上是强化了生产商的地位。流通机构丧失了定价主导权。
  2、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自由化。战后日本政府对流通市场采取了较严的管制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出台,1974年进行修订的《大店法》(《大规模店铺管理法》)。大店法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大型店铺的开设采取限制措施以确保中小型零售商的生存空间,以及促进零售商的正常发展。但是大店法对大型超市等采取严厉的管制措施,提高了流通市场进入的壁垒。为了缓解同欧美的紧张经贸关系,日本不得不放宽《大店法》中某些条款的限制,分三步对该法实行规制缓和,逐步修订此法的协议。正因为这些措施带来了日本流通的近代化、合理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日本国内流通市场的变化还受到进口商品的影响。与国内商品相比,进口商品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日本国内消费者对待海外产品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在90年代之前,日本民众一般都不倾向于接受海外产品,一是因为当时国内消费正处于高级化时期,二是东南亚等地区的制造水平不高,人们对产品质量抱有成见。但是,随着消费风气的变化和东南亚工业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海外产品了。受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90年代以后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更加理智,对价格的敏感性也提高了,出现了从高级品导向向廉价品导向转变的趋向。特别是像纺织品、食品、家电等从海外进口的廉价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很高,人们意识到为购买那些没有必要的高级品而花费大量的钱财是不值得的。生产厂家根据消费者志向的转变,在产品设计上也改变传统的豪华作风,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多余功能,产品向简朴化和低价格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内容
  近年来日本流通领域出现了大变革。这场变革被称为战后日本的第二次“流通革命”。这场变革是与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结果。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政府放松流通领域内的各种管制,营造开放与竞争的流通体制。首先,为了缓和出现在流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日本政府决心形成开放和竞争的流通体制,为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大店法》等公共规制的缓和;面向消费者的信息提供等的环境整备;路通信息化的积极推进;为了促进开发进口的基础设施的整备。由于《大店法》的存在,1982年以后大型店的销售面积的增长速度迅速降低,百货店和超市的销售额增长减缓。《大店法》偏离了原来的目标轨道,也成为限制欧美流通企业进入日本的屏障。在2000年6月,《大规模零售店铺立地法》取代了《大店法》。《大店立地法》同《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改正都市计划法》一起被称为“街道建设三法”,他们是从有利解决交通、环境和城市建设问题的角度出发来重新设计大型店规制法,体现了日本政府将流通政策与城市建设政策进一步一体化的思想。其次,在物流领域放松经济管制,强化社会管制与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日本经济改革中,流通领域改革始终被政府定位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政府的流通规制程度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反映。流通规制的改革表明,政府政策的重心已经发生了由修补市场失败向扩张市场作用的转变,政府流通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从经济规制向社会规制转变。再次,《禁止垄断法》的修正与竞争政策的强化。通过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正来强化竞争政策,是与规制缓和并行的。这二者的目标都是促进市场自由、公平竞争。只有自由化的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才能激发经济活力。日本政府在90年中后期,重视竞争政策,采取严厉的措施制裁违法行为,努力创造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2、日本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现代流通领域的深刻变革。日本流通业信息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表现为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大型零售业各方面管理数据的处理。70年代进入成长期,开始大规模普及应用计算机,也开始了EOS的应用。进入80年代,流通业信息化进程有了更大的发展。POS、信用卡系统、流通VAN等都开始广泛应用。90年代是日本流通业信息系统化质的提高与信息应用高度化的时代。

  三、日本流通产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流通产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回顾我国流通产业60年来的探索和发展,流通领域经历了社会主义流通初步探索的前30年和社会主义现代流通改革开放30年。经过先后六十年的发展历经了十个阶段,我国的流通产业现在已基本实现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自从中国在70年代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递增。日本流通产业在经过两次“流通革命”和不断地发展之后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中国流通产业借鉴之处。本文总结了三个促进日本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1、积极发挥政府对于流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禁止市场垄断。日本政府于上个世纪推行了两次“流通革命”以促进日本流通产业发展,同时颁布《大店法》对大规模零售店的建店、营业进行规制。政府的这些措施不仅对日本零售业的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也极大保护和推动了整个流通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中国的流通产业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一方面政府应该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完善的措施和方案对流通业进行相关的规制和管理。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在流通产业的发展重要的角色。
  2、加快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现代流通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简单流程,而是有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参与其中的现代运作模式。日本本零售业物流的技术装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因而我国物流体系建设应该由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电子计算机、条码、POS系统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应该逐步采用。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着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过规划和多渠道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同时也应注重商品物流运输中的绿色化,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物流质量。
  3、提高流通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全球化。物流服务的优质化是流通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5个“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The right product)在规定的时间(At the right time)、规定的地点(In the right place)、以适当的数量(In the right quantity)、合格的价格(At the right price)提供给客户将成为零售业物流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成本己不再是客户选择零售业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日本重视流通产业的服务质量,并立足将本国的产品推向全世界。这对于中国流通业的启示就在于要提高流通产业的服务质量,并加快推进产品的国际化,要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调增值服务和附加服务。
  中国的流通产业在近6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要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流通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进。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良好的服务质量与全球化将成为我国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中国流通产业运行问题――基于产业了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理论考察[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胡方: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态:我国对日美贸易摩擦的对策与建议[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姜晓波:日本零售业物流的发展和启示[D].延边大学,2006.
  [4] 李智:日本流通业的管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2).
  [5] 刘庆林、韩经纶:流通革命理论及其在日本流通产业的验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
  [6] 马晓科:入世后中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7(6).
  [7] 乔艳昭:日本流通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 孙明贵:浅析90年代以来日本“流通革命的原因”[J].现代日本经济,2003(2).
  [9] 武云亮等:中国流通产业理论与政策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 香川敏幸、孙前进:日本流通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府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