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旅游业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小东 赵 影

   【摘要】文章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现状及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旅游业 影响 策略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金融危机必然会对我国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旅游业将如何面对此次危机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旅游市场在金融危机开始后萧条的原因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实质性影响和人们对未来经济持悲观态度。出境游与入境游的困境进一步加重了国内旅游的负担,况且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国内游客的数量也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由此来看,尽管人民币的汇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金融危机依然对中国旅游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现在还很难估量这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它无疑使国内旅行社背负了更沉重的负担。
  
  二、我国旅游业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
  
  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旅游发展战略修改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可见,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就我国三大旅游市场如何应对次贷危机提出一些观点。
  1、国内旅游方面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
  (1)提高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达到172534亿元。居民存款依旧居高不下在于居民消费意愿的持续回落。其中,对未来医疗、教育、住房的关注,是不少居民紧捂钱包的重要原因。但是,卫生部会同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医改方案,我国将在2008年基本实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经作出了责任明确、切实可行的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增加居民收入确定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中央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等的加大投入,都有力地支持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提高。
  (2)继续增强旅游供给能力。旅游供给能力继续增强,取决于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第一,政策调整的因素。《中国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发展战略,将彻底扭转多少年来一直以发展入境旅游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推动国内旅游的新发展。第二,地方规划的因素。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县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经完成,把加快发展、开发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作为规划的重心,受益者主要是国内旅游者和本地居民。第三,相关产业的因素。当前,国家和地方已经开始重视加快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通过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极大地丰富和优化了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供给,直接受益者多是本地居民。第四,投资进入的因素。由于旅游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潜力已经被社会广泛认知,因此将继续显现出它对旅游投资的引力。第五,外商投资中国旅游业的效应也正在显现出来。同时,我国的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成功的范例也正在带领着新一轮投资的热潮。
  (3)规范旅游消费市场。现在,影响旅游消费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消费市场缺少规范,旅游质量不高。为此,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法律约束、从业者自律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养,建立和谐的旅游消费关系;二是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构建公平、合理、规范的旅游市场秩序;三是深化旅游消费主题,根据旅游消费可重复性特点和消费者对深度旅游的需求,进一步突出主题,增强特色;四是以提高旅游消费综合效益、旅游服务水平、消费者的满意度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消费质量;五是通过各类专业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和服务素质,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水平;六是增强旅游消费的安全性、确定性,要在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建立安全保障、保险机制,减少消费过程的随意性,坚持诚实守信、优质服务原则,严格履行消费合同,维护旅游服务的形象和信誉。
  (4)国家“扩内需、促发展”的经济政策给国内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扩大和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一是更加重视扩大旅游消费和发展旅游业,把旅游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立系列指标;二是在现有假期安排的基础上,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优化旅游消费的时间结构;三是增加对旅游消费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旅游景区配套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旅游业,这有利于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产业上来;四是为扩大旅游消费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对新办旅游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旅行社可以通过招标方式代理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旅游企业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转制职工就业,可享受同等;五是整合旅游资源,建立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发展的机制,加快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建立综合协调、资源共享、供需互动、多方共赢的体制和机制,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2、入境旅游方面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目的地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入境旅游人数达13187.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1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1)积极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人次持续攀升,但客源市场分化比较明显。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市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境外客源。其中,韩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是我国前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开拓境外客源市场,一方面,加强对入境旅游大国的市场渗透,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新兴境外客源国家的市场潜力,强化对境外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意识,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会展等整合营销手段,深入各客源市场开展长期的、系统的传播推广,对外展示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最新旅游信息,并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
  (2)做好市场细分,开展差异化营销。鉴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在年龄结构、出游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应在对入境旅游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入境旅游细分市场在规模、年龄、出游动机、消费偏好等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分别确立不同的发展策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定制最合适的旅游线路,并采取相应的定价方法和促销手段。通过差异化营销,更好地满足入境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3)调整旅游供给,促进消费结构健康发展。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虽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存在。因此,必须通过调整旅游供给结构来实现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的健康发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轻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的状况,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供给的协调发展,平衡基本旅游供给和非基本旅游供给的结构比例。

  (4)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和谐的旅游大环境。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强宏观管理和立法监控,创造安全和谐的旅游大环境。一方面,应继续保持并加强入境旅游较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引导其将先进经验向中西部入境旅游欠发达地区进行示范和传播。政府可通过资金、税费等手段对入境旅游发展加以适度扶持和调控,促进整体市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旅行社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导游队伍管理不严等问题,对入境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旅游主管部门应通力合作,建立公平、诚信、安全的旅游秩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入境旅游者的满意度。
  3、出境旅游方面
  2007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虽然次贷危机对旅游业的投资者和旅游者的消费信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点缀品和基本需要。
  (1)发展出境旅游符合我国“和平外交”战略 。今天我们发展“出境旅游”已成为“官方外交”的一部分,成为实现“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等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签署ADS仪式已经成为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一份“国礼”和一个有分量的谈判筹码,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区域化合作和两岸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出境旅游者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外国人了解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直接的形象代言人,而中外旅游者的双向人际交流和现身说法对于增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具有传媒无法替代的作用。
   (2)发展出境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将会刺激进口,抑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且造成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环境的恶化,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将不断增大。发展出境旅游正好起到反向调节器的作用,在满足出境旅游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外汇账户,减少贸易摩擦,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3)抓住机遇,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在确定出境旅游政策时,而应站在发展的角度。第一,跨国经营不仅可以促成外汇回流,减少外汇漏损,而且可以扩大创汇渠道,是保持国际旅游收支平衡的根本措施;第二,跨国经营可以拓展旅游经济空间,带动相关本土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间接促成内需和就业机会的回流,是降低内需外流的重要渠道;第三,根据国际生产理论中的所有权特定优势理论,本国旅游企业在境外进行投资时,只要拥有境外企业无法获得的客源组织渠道,市场知识,以及本土文化、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就拥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旅游企业只有追随本国客流走出国门,服务于本国出境旅游者时,这种优势才能发挥出来。目前,我国旅游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凸显,为在不同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跨国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基础。这样,不仅可以经营本国公民的境外旅游活动,而且可以经营所在国公民到我国的入境旅游和参与所在国的国内旅游经营,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经营格局。使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空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形成旅游经济总量构成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杨军: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J].旅游学刊,2006(6).
  [2] 冯玮: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2005(2).
  [3] 戴学锋、巫宁: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J].旅游学刊,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