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废为宝 打造优质防水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文静 楚 欣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同时,由于其废弃物的不易分解和回收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年生产一次性饭盒、泡沫塑料包装物、包装袋、方便兜、农用地膜等多达8000万吨以上,使用后回收利用率很低,大部分都作为废弃物被随手丢弃,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态环境的一大公害。长春市未被利用的废弃塑料在万吨以上。治理白色污染,变废旧塑料为宝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抓住机遇,通过自主研发生产设备,利用废弃塑料及泡沫生产特种防水剂,用自己的方式谱写出一曲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乐章。
  
  
  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是集研发、制造、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企业以“FSP―高分子超强牌高级防水剂”为主产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现已构架出集制造、销售、施工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工厂已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产品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从传统中剥茧而出
  
  建筑工程中的防水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1998年,建设部监理司组织人力对我国100个城市1987~1997年间竣工的楼房建筑进行了防渗漏调查。抽查结果表明:屋面有不同渗漏的占抽检总数的35%,浴厕间不同程度渗漏的占抽检总数的39.2%。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很多,有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然而,防水材料的质量优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因防水材料质量低劣、使用不当、未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所造成的渗漏约占25%。为了解决防水问题,建材业、化工业的专家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新型防水材料、施工工艺等。近年来,通过业内人士的不断创新,新型防水材料层出不穷,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自主研发的“ESP――高分子防水材料”是一种防水剂浓缩液,形态为糊状,具有高分子弹性,半透明、高密度、高强度等特点,渗透能力和粘结能力强。能与水泥基面、卷材基面形成一个整体,没有任何接缝,高温70℃不流淌,零下40℃不崩裂,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防水堵漏、防潮等。该产品代表了我国新型防水材料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该产品已被用户广泛认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立足资源“大循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记者见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的全过程。工人们利用专用设备,不加任何添加剂,将废旧塑料直接投入到设备中。工艺先进、操作简单,产品无害无毒,而且副产品――碳黑经济价值较高。生产中不排放生产废水和废气,环环相扣、环环生金,废物逐层减量利用,直至将废旧塑料和泡沫“吃干榨尽”。就这样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废物”就变成了“宝贝”。
  该厂生产出的防水剂用废弃的塑料袋、塑料布和泡沫制成,成本低,利润高。厂长李文这样告诉我们:经过一系列的循环利用之后,资源成本减少了,资源效益却增加了,这一减一增,企业经济效益可以翻几番。的确,这种做法既减少了资源消耗,又实现了“绿色”开发,一方面增加单位产值,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效益,这种“变废为宝”的项目与贯彻“清洁生产促进化”和“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保持一致,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生态省的战略思想高度吻合,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虽然在发展的道路上,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诸如政策支持有限、资金短缺、人员配备不足等等,但李文厂长及全体员工却满怀信心。“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的产品已经在长春市的多个项目中启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打造具有一流技术的防水先锋,对我们而言,只是时间问题!”李文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
  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实施生态省建设以来,经过努力,已经初步摸索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振兴吉林必须把生态省建设做为一项永恒的工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去。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生态环保事业,不遗余力地助推循环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云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