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广府古村落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村落文化景观是在一定地域的人群所创造的迭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村落文化的空间意象,其文化思想、民俗观念等历史文化价值都可以通过独特的古村落空间形象来表达。由此可见,古村落文化景观具有建立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特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广府古村落中的佛山大旗头村、东莞茶山南社村,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村,肇庆黎槎古村的总体布局、建造特点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岭南村落对自然的适应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广府古村落;村落布局系统;地形气候适应性;调节小气候
  中图分类号:F278 文献标识码:A
  1岭南地区自然环境及古村落布局观
  1.1自然环境简介
  古村落是镌刻我国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村落布局和传统民居建筑方面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研究古村落不仅对于当今乡村建设具有显著地现实借鉴,而且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地处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且日照时间长,常年多雨,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大地、相对独立的岭南文化体系,五岭之隔孕育、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大地、相对独立的岭南文化体系,进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古村落。
  1.2岭南古村落各类建筑特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岭南古村落分为三大种:广府古村落、客家古村落和福佬古村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各民系不同的建筑特质和风格。从自然发生背景看,按自然地理环境,广东省可分为三大地理区域:北部为山地丘陵,包括广东北部、东北部。中部为河网密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镶嵌部分山地丘陵,包含北江中下游、东江下游、西江中下游等;南部为沿海平原台地,间有少量山地丘陵,以及近岸海岛,包括潮汕平原、粤东沿海平原、珠江三角洲、漠阳江、鉴江河谷平原、雷州半岛等。这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奠定了当地初民对地形、环境各种不同的运用。由于广府民系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地处平原地区,又接近河川,对外贸易发达,从而也引进了国外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在山区闭塞和艰苦条件下形成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保持了中原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又深受地方环境制约,形成了以梯田为主体的建筑规划文化,与广府古村落的征服地形不同的是,客家古村落地整体布局体现了它们顺应自然的理念。福佬民系沿海分布,自明代起已经地狭人稠,故福佬民系的空间利用十分讲究,在建筑方面十分精巧。
  2广府古村落布局方式比较
  2.1广府古村落简介
  广府古村落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建筑形式和空间占用的差异,广府地区村落建筑又有竹筒屋、明字屋、三间两廊、组合屋、楼房等类型,其中三间两廊为三开间建筑,由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住宅,是广府地区村落最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梳式布局的村落虽然密度高、间距小,每家又有围墙,独立城户,封闭性很强,但因户内小院起着空间组织作用,故具有对外封闭、内开膛的明显特色。同时,这种布局通风良好,用地紧凑,适应南方的地理条件,成为独特的村落布局系统。
  广府地区不同地域古村落的自然发生背景、社会发生背景不同,形成了古村落之间的文化景观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空间意象。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佛山大旗头村、东莞茶山南社村,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村、肇庆黎槎古村之间的关系,反映广府古村落的布局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特色。
  2.2 大旗头村
  佛山大旗头村具有典型的广府地区的风水格局模式,古村坐西向东,西面背依老虎冈、大窝冈、企冈等山冈,东面为乐平涌环绕,之间为平整的田畴。村落依山面水,尽管这些山冈只有50米高,但在冬季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西北风对大旗头村影响。从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局部风水格局看,更是广府地区民居建筑风水格局的典范。古建筑群将地势垫高,并自西向东倾斜,东面开挖半月形水塘,古建筑群可以通过地下排水系统,依靠倾斜的地势,汇入到水塘中,取“四水归塘”之意。古建筑群的梳式格局,面向水塘笔直的巷道起到通风、避暑等调节气候作用,西面封住,对减轻冬季西北风影响起到一定作用。此外,位于大旗头村北向的祠堂巷的格局也具有代表性,沿祠堂巷有钟氏祠堂、郑氏祠堂,前面为半月形水塘,自巷口沿水塘种有一排榕树,水塘、风水树(榕树)和广场构成北向村民活动空间场所,这对于改善该地区的小气候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3 南社村
  东莞茶山南社村全村以长月形的水塘为中心,形成全村的宗族核心圈、祭祀核心圈,水塘被三座横跨其上的石桥分成四部分,分别称为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和肚蔗塘。塘两边集中了十六座祠堂,占古村现在保留祠堂数的70%以上。水塘两侧是樟岗岭和马头山,建筑沿地势逐级而上,颇有层次感,从空间意象看,水塘两侧的古民居天际线极富层次,这种古民居布局既利于排水,也有“众水归塘”的风水含义。另外,这种以长形水塘为核心,沿两侧逐级而上的古村落布局模式,对村落的局部人居环境也起到调节的作用。
  2.4 逢简村
  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村处于水网密集地带,桥梁众多,民居建筑沿河道分布,在桥梁建造、民居空间布局上十分讲究。逢简村的村落建设十分善于利用河涌,村民将河道挖深,一是可以增加河涌通航的能力,二是用挖出的河泥填高两侧河岸,抬高民居建筑的地基,以利于防洪、防潮。沿着河道,赏水赏桥的同时,便可以一并领略村中的建筑了。
  2.5黎槎村
  黎槎古村落位于平原地带,没有山体环抱,但其建筑按照八卦形状布置在四面环水的山岗,西侧有一片风水林,村落建筑之间、水岸点状分布古榕树,整个古村落也是典型的圈式布局。这种景观格局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和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村落处于山环水绕之处,山体既是一道生态屏障,又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之一,还具有良好的防御作用;是否有干净、稳定的水源也是广府古村落选址的重要条件,肇庆西部、北部地区山林密布溪涧、河流较多的地方必然成为村落选址的最佳场所;村中的风水林则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比如冬天挡寒风,夏天庇荫。村落前方为开敞的农田,为村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并提供良好的开阔视野,夏天吹来的凉风直入村内,极大改善夏天广东地区村落闷热的环境状况。池塘用于灌溉、防火、养鱼、养鹅和鸭,村中的雨水顺地形排入池塘,称为“四水归塘”。可见肇庆古村落景观格局是广佛地区广府古村落结合肇庆地理环境作用下的产物,山环水绕、圈式布局是其特点。
  3结束语
  通过前面对比四个广府地区的古村落,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它们自然发生背景、社会发生背景的差异,形成各自的景观要素系统,及表现出独特的空间意象。研究这些岭南古村落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探讨他们的规划布局方式及其他们的异同,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在做设计时如何使建筑适应于环境从而为人所用。
  
  参考文献:
  【1】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修缮设计研究报告
  【2】陆元鼎著.《中国民居建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李颖怡.肇庆传统村落建构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肇庆学院学报,2007(04),26
  【4】陆元鼎.廖志.广东传统村镇民居的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1),66.
  【5】黎逸科.传统广府村落布局的传承与革新.规划师,2006(08),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4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