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未成年人犯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恒哲

  [摘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向低龄化发展,这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并探讨了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法制观念 犯罪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继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我国制定的又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律。我国约有未成年人三点八亿,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在校中小学生二点四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向低龄化发展,这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刑事涉案的未成年人占同龄人的比例从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提高了一倍;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现象常有发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近年来,刑事涉案人员中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少年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四岁到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递增,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2.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3)父母的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家庭气氛不和睦。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表现为如下几点。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让一部分学生由于了解法律规定而钻法律的空子,心怀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4)文化市场的失控。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点面结合,经常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以增强法制观念为目的,以法律知识,结合实际办案实例,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人作法制报告,对问题学生、特殊家庭学生进行重点帮教,帮助他们摆脱生活阴影,正确看待身边问题的变化,正确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2.注重实效,组织形象化教育活动。要真正取得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讲课的单一性模式显然是不够的。让未成年人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法制教育的主角,如开展模拟法庭审判、围绕热点法制问题讲解等活动。
  3.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是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促进未成年人树立法制观念的外部条件。应积极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文化市场检查力度,收缴毒害未成年人年的淫秽文化制品,定期检查整治电子游戏机房、电脑“网吧”等未成年人积聚地方,教育劝阻在其中活动的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9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