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爱敏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毕业生不是积极应对就业形势,而是陷入了诚信求职的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使目前的就业大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失信表现
  (一)虚假包装。有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为了给招聘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在求职简历中作假,虚假美化简历,修改毕业成绩,捏造“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伪造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有的在求职简历中夸大自己的能力,比如只参加了一项活动,却说成是自己组织、策划了多场活动。
  (二)签订就业协议书以后不履行承诺,恶意违约。个别毕业生求职时草率签约,缺乏严肃性和细致的考虑,待须报到时则随意毁约;个别毕业生骗取多份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普遍撒网、重点选择”,最终能且仅能到一家单位就业,致使与其余多家单位违约;有的毕业生报到后因不满意工作条件或待遇。未与单位协商,不辞而别。
  (三)面试时不实事求是,夸大其辞。在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个别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要求唯唯诺诺,不愿将真实的想法告知对方;在介绍自己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试图让招聘人员相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给招聘人员造成“假、大、空”的印象。
  (四)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一些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承诺,许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有的甚至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盈利状况等相关财务信息,用以招揽高校优秀毕业生。个别用人单位甚至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大环境。我国目前信用数据市场开放程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与途径,企业信用等级建设几近空白。由于社会尚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也没有区别,造成诚信者的信用成本反而加大,失信者反而有利可图。
  (二)高校诚信教育缺失。高校诚信教育缺失使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自律精神。随着这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标,对诚信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涉及不多。一些学校甚至在无意识中“纵容”了学生作假。
  (三)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方式不合理。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上存在误区.往往无视实际需要,盲目追求高学历,设定大量的条条框框要求毕业生,使得一些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不得不在自己的基本条件上动脑筋。这样做,不仅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大学生假造简历。
  (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学校、家庭对道德教育的弱化以及法制的不健全,竞争无序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观念十分淡薄大学生对失信造成的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对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得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
  (五)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规范来实施。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三、改进毕业生就业失信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毕业生就业诚信的重建还必须着力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着力于构建诚信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树立重诚守信的典型,引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是实现高校毕业生诚实信用的重要手段,学校要以“两课”教育作为主要渠道,确立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内容,充实和完善“两课”内容,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生活。教师与学生要经常交流沟通,教师自身也要洁身自好,不弄虚作假,树立良好榜样。学校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途径进行舆论宣传,构建诚信校园。
  (三)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是毕业生能够诚信就业的基础。毕业生实力的增强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也是诚信就业的基础与后盾,
  (四)用人单位要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要转变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观念,科学招聘,注重实际能力,杜绝各种不正当招聘行为,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
  (五)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学生信用评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展开,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及信用情况等详细资料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每个大学生独有的个人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的各项记录在学生就业时提供给用人单位查证,督促学生把讲信用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
  (六)国家应加强对全社会诚信行为的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诚信教育理论探讨的力度.探索和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诚信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诚信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永根,李幼平.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
  诚信管理[J].学术论坛,2005,(6).
  [2]关勇.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J].山东电大学报,2006,(3).
  编辑 穆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0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