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企业贷款难在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据显示,国内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的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而得不到贷款资金的问题,反映出这些企业本身的改革和经营管理要跟上银行业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要求的迫切性。这也是企业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银行仍为融资主渠道
  
  由于自有资金匮乏,中小企业融资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源融资,特别是金融机构贷款。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小企业融资额90%以上来自于银行。截至2003年全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其贷款总额的44%,其中国有银行的贷款仅占其总额的38%。由于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及过去的专业分工不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状况差异较大。
  直接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都极为困难。政府已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措施,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达到上市标准,在全国所有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不到3%。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尚处于逐步成熟阶段,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的可能性相当有限。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如何有效分配稀缺资源成为资源配置中首当其冲应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融资额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存在的明显不对称表明,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和低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导致资金周转不灵,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差,资产利润率低,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自身制约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融资难,表面上是一个资金问题,实质上反映出在资金配置机制的转变过程中,政府、银行、企业如何有机结合融入到新的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中去的问题。
  企业自身不规范因素制约了其融资能力。(1)我国中小企业未能建立起自我积累机制。目前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行为,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而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壮大的,在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内源资金一般在50%-60%,高时达到80%。(2)财务管理制度薄弱,透明度较差。我国中小企业中,财务报表经过审计的约占4%,许多中小企业的资产、销售等基本财务数据在其财务报表中透明度不高,为银行掌握其贷款资金的用途、资金流向等带来难度。(3)自我约束力差,经营方式粗放,重视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不少中小企业个人作用过分突出,经营随意性大,经常会不断追求经济热点,业务稳定性较弱,投机性和经营风险较高。有的企业迷信所谓的资本运作,不发展自身的主业,而忙于购并或上市,或把有限的资金跨行业投向房地产甚至高风险的证券市场,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4)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严重。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较为普遍,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这也是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关键。
  从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特点看,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大,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因而可作贷款抵押品的资产很少,其主要资产是存货和应收账款,虽然《担保法》并未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于抵押,但实际操作中,除了土地和房地产之外,金融机构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此外中小企业因管理混乱、信誉不佳而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银行自身也有苦衷
  
  从银行角度来看,(1)信贷政策的制约。1994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强化贷款责任管理和贷款授权制度。银行贷款的条件更加严格,环节更加复杂,其结果导致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另外,银行的信用评估系统对中小企业相当不利,在信用评定标准中,“经营规模”一项便占15分,这恰恰是中小企业最薄弱的环节,不恰当的评估系统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大打折扣。(2)贷款成本高、收益低。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向中小企业贷款涉及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其贷款频率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5倍,贷款额约为大中型企业的5%,而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大致相同,致使银行经营成本大大提高,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有限,难以补偿成本上升和风险加大的损失,银行从自身效益考虑,不愿和中小企业打交道。(3)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直接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行为。银行和借贷企业之间实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银行作为委托人需要企业获得利润,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代理者(企业)的利润。由于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银行无法获得企业相关信息,由此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即银行给经营失败的企业提供了贷款,或拒绝给困难但能成功的企业资金支持。同时对企业的道德风险也难以控制。与大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小企业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导致银行谨慎对待中小企业信贷。
  
  融资应注重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指标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等。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融资效率的分析评价是通过股权融资效率、债权融资效率与内部融资效率对比完成的。
  1、资金成本。资金成本与融资效率成反比,股权融资的资金成本在各种融资方式中被公认为是最高的;债权融资成本相比较低,内部融资因只存在少量机会成本和税收成本而成为资金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资金成本依次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部融资。
  2、资金利用率。从资金到位率看,内部融资的到位率最高,公司内部作出决策即可实施,而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相当,都有股本募集不足和贷款不到位的风险。从资金投向看,股权融资的投向在我国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上市公司溢价发行股票,募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特别是中小企业,因资金管理跟不上而长期沉淀。债权融资因有银行把关,借多少依据需要而定,利用较为充足,内部融资投向与债权融资类似。考虑这两方面,资金利用率的高低为: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
  3、融资机制规范度。我国资金市场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证券市场发展较晚,中小企业大部分靠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股权融资的机制规范度,较以金融系统为主体的债权融资来说,发展历史短,机制规范度低。而内部融资只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有所规范。该项指标的顺序为: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内部融资。
  4、融资主体自由度。这是指融资主体受约束的程度,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体制上的。在我国,内部融资受外界约束程度较小。股票融资主体仅受股民“用脚投票”的制约,对募集资金的支配程度较大。债权融资则因借款协议中的明确规定,受债权人的约束程度大。融资主体自由度的排序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5、清偿能力。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均不需偿还本金,而对于债权融资而言,各种不能清偿的风险会导致融资效率的降低,因而,从此角度考虑,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的融资效率是确定高的,而债权融资的融资效率依企业的不同而相异。
  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分析评价,除了上述单因素分析之外,还要考虑各个因素的不同权重。效率及其评价指标都是不确定的概念,即具有模糊性,经济学家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和模糊分布原则,得出评价结论:在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效率>债权融资效率>股权融资效率。
  
  企业特点决定融资取向
  
  采取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应由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所涉足的行业、企业发展前景而定,一般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创造较多的经济剩余,对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决定了间接融资方式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选择。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直接融资方式要求资金使用者通过信息披露及会计、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提高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这不仅要求存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公证机制,还要求资金使用者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企业为达到较高的透明度所需支付的费用差别不大,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越高,资金提供者让渡资金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越高,中小企业必须支付远远高于大企业的资金成本。这种高成本只有高收益的中小企业能够支付,占绝对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必然被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
  目前我国已开始酝酿发展风险投资这一权益性直接融资,由于承担了高于银行业的信贷风险,风险投资资金通常要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并要求投资对象在短期内有较高的成长性,这样风险投资常局限于某些特定行业如电子信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高科技产业类的中小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比较适宜于选择风险投资资金。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的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重点应放在间接融资上,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而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是经营不稳定,资信度差,造成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能力,以保证其最大限度地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突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瓶颈
  
  为了破解中小企业贷款这一难题,除了中小企业应解决自身问题外,从银行机构方面,还需改进和完善贷款服务水平,积极支持金融创新,并建立多样化的信用担保办法。
  
  1.健全贷款服务创新制度
  当前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金融市场面临较大的制度障碍,尤其在评级和授信方面的制约很大,必须有所突破。坚持做到“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不以企业所有制决定贷款取舍,对各类企业(包括中小企业)讲究贷款风险大小、效益高低和诚信程度,坚持注重贷款风险的控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贷款管理政策,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真实评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2.拓展贷款服务创新品种
  一是存贷积数挂钩贷款,存贷积数挂钩贷款在南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大量应用,事实证明风险小,特别适应小型企业贷款急、小、频特点。银行可以通过账户的动态情况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根据积数进行信用分级,确定存贷挂钩的比例,因而相对于“抵押担保”的事后追究,存贷挂钩更具可行性,有利于商业银行贴近小企业培育客户实现银企双赢。二是开展生产用设备按揭贷款,此举可以促进生产型设备销售的增长,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为新置和更新设备的小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提供一条新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对于地方的一些支柱产业,通过按揭贷款可促使产业提升。
  
  3.加强银企沟通与合作
  对于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和项目贷款,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加强银企合作。提高贷款决策效率,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信用需求,可以采取特事特办、特别授权、特别授信的方式解决。
  
  4.完善贷款担保机制
  目前架构为“一体两翼”,已形成城市、省、国家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城乡社区中建立了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互助担保机构与商业担保机构。但担保机构存在着规模和放大倍率小、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管理分散、行为不规范、品种单一、期限短等问题,应当加以完善。目前,各级财政建立了共同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寻找新赢利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9449.htm